强产业、抓优势,闯出脱贫致富路

  走进鸡冠乡大北村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一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摆放菌包。

  “这活干起来不累,既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心里说不出的高兴。”67岁的贫困户聂淑花说,看到其他村民从事木耳产业过上好日子,她和老伴很着急。为早日摘掉“贫困帽”,聂淑花在农场干起了菌包摆放工作。她算了一笔账:在农场干活的工资加上土地收益等,今年预计收入近3万元。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多年来,汪清把产业扶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发展思路,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增收。

  作为全国闻名的“黑木耳大县”,该县按照“县建标准、村抓生产”思路,积极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实行“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采摘、统一销售”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目前,全县黑木耳种植户达到1.38万人,近4万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栽培总量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

  如今,产业项目已在汪清大地遍地开花。实施总投资6.4亿元的澎派黄牛养殖一体化项目,年可提供扶贫收益1990万元;建成全省单体最大的13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可提供扶贫收益1500万元,持续受益20年;建成总装机4646千瓦的52个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带动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培育发展电商产业,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4个镇级和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去年全县网络零售额实现4.3亿元;大力推广土地代耕代收代种,有效解决“有地无人种、有地种不好”问题。多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19.73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63个,实现产业基础稳、脱贫脱得住。

  巧施策、勤奖励,提振群众“精气神”

  4月15日中午,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坐在自家门前清理蜂箱的汪清镇西崴子村村民周哲栋笑着说:“只要人勤快,干啥都挣钱。”

  今年57岁的周哲栋因患脑梗行动不便,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一度陷入窘境。2016年,村里来了驻村扶贫工作小组,从生产生活等方面给予他帮助支持,使周哲栋重拾信心。瞄准养蜂这一项目,他不断摸索养蜂技术,从最初养殖的5箱到15箱,再到现在的20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不久便脱了贫。如今,周哲栋成了村里有名的“养蜂专家”、带富能手。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发家致富更需志气。汪清县在实施产业扶贫促增收的同时,着力补齐“精神短板”,通过开展“志智双扶”,全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走进东光镇东兴村“工分超市”,货架上的物品琳琅满目,与普通超市不同,这里的物品可以通过积分前来兑换。“赚工分、换商品,贫困户在不花一分钱的同时,为村子建设作出了贡献。”东兴村党支部书记吴春梅说,“工分超市”的成立,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生活更有奔头。

  为从思想上拔掉“穷根”,该县实施扶贫收益分配“奖勤罚懒”,制定出台《汪清县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确定支持产业发展、奖励自主脱贫、落实大病兜底等分配使用方向,重点实行因人因户精准施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通过创新工分超市、爱心超市、贫困户星级评定等帮扶活动载体,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村内公益事务和劳动,有效增强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村内公益活动意识,促进了贫困人口精神面貌的明显转变。

  如今,汪清已彻底撕掉落后标签,正斗志昂扬迈进全面小康。

  (来源:延边日报 记者:刘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