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朝鲜族村庄。这里300多名村民中,98%是朝鲜族。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口村的年轻人纷纷远赴韩国打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空心化”一度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难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当地政府向精准扶贫发力,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既让留下的人过好日子,也吸引在外的人返乡。当地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水口村的住房、道路,新建了门球场、篮球场,铺设了地下排污管网。与此同时,还扶持打造农业品牌,“水口牌”大米销售到北上广,每公斤能卖到十几块钱。拿到惠农补贴、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的农民,腰包也越来越鼓,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得知家乡的变化,不少在韩国打工的村民选择回到水口村,搞养殖、种花卉、卖烧烤……村里的项目配套发展,来此观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副市长孙东升:体验民餐,看风光、看花,然后还能买点手工艺品。然后这大米还出名,回头到这一看一体验,在这个环境种的米,回头你们就私人订制。这块田收获之后给他邮过去,变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村委会成员整体年龄偏大,还找不到年轻人接班,一直是水口村党支部书记金光秀最担忧的。如今,外出的人回来了,年轻人的身影也多了。金光秀说,我们村又有了新希望。

  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金光秀:跟不上形势了现在,得让给年轻人,有水平的人上。账本都是破破烂烂,土地台账是用胶布粘的,现在不用了,全进电脑。没有他们(年轻人),干不了这个活。所以说我们还有希望,有几个年轻人,培养他们,不错。

  春耕过后,水口村也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绕村水渠流水潺潺,水中秧苗茁壮生长,一度因为没有年轻人而陷入困境的村子焕发出蓬勃生机。

  (新华社记者司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