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连通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大街,它是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它承载着历史、彰显着发展,它拥有繁华、蕴含静怡。它是长春第一街——人民大街。

  经过建设者90余天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精雕细琢,人民大街改造工程进入尾声,百年老街继古扬今,长春第一街将再启新颜。

  从长春站南广场到南部新城,全长12.2公里的人民大街上,新安装的华灯和人行步道灯彰显出城市的时尚大气和厚重历史,沿街院落拆除了围墙,让建筑与街路融为一体,更加完备的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步道,让交通通行能力大幅提升,黑松与白杨、绿篱与花坛共同为城市中轴线勾勒出绿色走廊,地上线缆全部排迁到地下,违规广告牌匾全部拆除,历史建筑被修缮……集聚安全、绿色、品质、开放的百年老街,用自身的华丽转变,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改造,适应发展所需

  街路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全市1200条支路以上级别的城市道路中,以“亚洲长街”闻名于世的人民大街是长春城市的象征。曾几何时,这条百年长街上沿街部分建筑弃置无人管理,人行、自行车道路系统不完善,部分人行道破损严重,街路两侧部分绿化遭到破坏,绿化空间被占用……百年长街亟待改造提升。

  今年年初以来,长春市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平安长春、生态长春、畅通长春”的总体规划,决定对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样板工程。

  “人民大街作为长春城市门面,其改造提升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流绿林城、中西城韵、疏朗冰爽的城市风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栾立欣表示,人民大街历经几个历史时期的建设,从空间上支撑起现代长春的城市骨架。同时,作为城市近现代发展的主轴线,人民大街也是承载长春百年历史最具代表性的街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大街改造也是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提升城市品质的现实需要。 

  改造,顺应民心所期

  先开辟试验路段展示效果,引入公众参与评价;征集群众意见,优化设计方案;改造与总结同步,全程实施精细化施工……人民大街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长春市在前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试验路段为先导,广泛发动市民参与评价。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思想在人民大街的改造施工中得到诠释,“少花钱、多办事”让人民大街改造成为民生、民意和民心工程。人民大街改造规划设计前期,长春市市政府组织规划、建委、城市管理、交通、林园等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研讨,确定本次提升规划从解决街路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重点关注道路空间、路侧景观绿化空间和两侧建筑所围合构成的院落空间。改造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确定了以“人本化、国际化、特色化”为原则,秉承“绣花般”设计和营造理念,对道路交通、绿化环境、夜景照明等方面15项要素进行改造优化,实现街路环境“净化、序化、绿化、美化、亮化”,进而全面提升街路品质。

  “依据规划,本次人民大街的改造根据建设年代和道路宽度的不同,在北起长春站、南至华庆路共12.2公里沿线上,分别以北京大街、人民广场、卫星路为节点分为四个部分,在充分吸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既体现了城市发展脉络,又顺应了市民的出行需求,让安全、绿色、品质、开放的改造初衷得到了充分体现。”栾立欣告诉记者。

  改造,赢来多方支持

  漫步在人民大街与南三环交会处东北角,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绿色浓郁、清新宜人。这一片绿色正是此次改造成果的一处缩影。

  拆围透绿,是人民大街改造浓墨重彩之笔。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将5000余平方米的绿色释放给了街路公共空间。改造沿线,这样的绿意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吉林省人大、吉林省总工会等众多沿街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原有的围墙被拆除,将绿色与百姓共享,让建筑与街道、人文与绿化有机融为一体。

  “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和成果,为百姓带来切切实实的获得感,更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赞誉。“看到建设者日以继夜奋战在改造一线,看到交警部门全力疏导交通,虽然改造期间难免会有不便,但是改造之后的畅通更令人期待。”经常驾车在人民大街上行驶的市民孟先生表示。“人行道更敞亮了,公交站更大气了,走在改造后的人民大街上,确实让人更能感受到作为长春人的自豪感。”正在工农广场公交站点候车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沿街单位的大力支持、广大市民的理解信任,是改造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改造后的人民大街,将以全新姿态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来源:长春日报 记者:温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