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奔走在通化县的乡镇村屯,处处迸发着干群齐心,合力向前,筑牢脱贫致富桥梁的勃勃生机。摊开产业的画卷,一个一个项目落地生根,一座一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张一张幸福的笑脸,书写着通化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

  通化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19户、4075人,贫困村14个。截至2019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个省级贫困村全部“摘帽”。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战,通化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因地施策,产业扶贫“挑大梁”

  在果松镇东明村吉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贫困户于景贵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很快一个标准的菌袋就制作完成。“我媳妇患有白血病,常年需要人照顾,党和政府给咱的帮助不少,送米送油问寒问暖,村里的食用菌项目让我在这儿打零工挣钱,年底还有分红,生活一点点敞亮了。”离家近,又能方便照顾生病的爱人,让于景贵觉得日子有奔头了。

  果松镇东明村通过成立通化县吉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确定了“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全村农户”的发展模式,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公司+基地+农户”的供销联合体中,构建以村集体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以农户家庭生产为有机组成,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在光华镇同心村,连片的蓝莓地里,紫中透黑的蓝莓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社员们小心翼翼地采摘蓝莓,生怕把树枝弄断。同心村利用集体362亩土地入股,与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蓝莓种植,带动同心村40户贫困户参与其中,达产后,村集体将连续5年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分红800元。通过这一方式将带动同心村167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通化县优化“一村一品”产业布局,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以“企业+贫困户”“村集体+农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扶贫模式,将食用菌、木耳贝母以及特色养殖等产业培育成贫困户手中的真金白银。目前,全县累计投入各级专项扶贫资金164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总数达到207个,实现了“贫困村有3个、非贫困村有2个扶贫项目全覆盖带动”的目标。

  健康扶贫,对症下药去“病根”

  “新农合看病能报销,大病住院有保障,还有人上门做检查,现在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大安镇贫困户杨春利说。杨春利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很多年,在县级公立医院接受了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花了6.7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各项报销了6.2万元,自己只花费4700多元,占总费用的7%。

  通化县积极拓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通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及政府兜底保障等健康扶贫优惠政策,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惠及百姓。

  深入实施健康精准扶贫工程,确定了县人民医院为25种大病集中救治定点单位,实行“一人一策”,组建县、乡、村三级医生团队对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定期开展入户随访,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贫困人口个性化服务包,根据病情变化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免费提供用药指导,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县乡医共体、远程会诊等方式为贫困患者明确诊断和诊疗方案,施行分类救治,每年免费提供血、尿常规、心电、腹部超声检查等检查项目。

  实行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贫困人口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无需缴纳住院押金,即可入院治疗,出院时由各定点医院通过垫付费用的方式落实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人口最多跑一次即可办结所有报销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