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有人注意到了,和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不一样,我国的民法典草案里人格权独立成编。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格权要独立成编,草案里的“侵权责任编”不足以涵盖吗?

  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请教。她说,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体例编排上的差异;但细细品读就能发现,这意味着我国法律对公民人格利益的充分尊重,将对“人的尊严”的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怎么理解?

  现实生活中,人格权保护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随着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发展,你有没有感到你的隐私受到威胁?AI换脸如何规制安全隐患、保护你的肖像权?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伦理道德风险如何防范?

  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既对现在日趋蔓延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做出规定,还把一些刚刚萌芽的新兴领域可能带来的风险消弭于无形。

  陈晶莹代表说,我国的民法典草案将人身权利置于财产权利之前作为民事权利之首,体现了“先人后物”的立法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我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重大创新。

  (四)

  不止于此。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作草案说明时指出,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这部民法典草案,全面优化整合此前民法通则、物权法、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功能,将更好地发挥调节民事关系、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宪法是飘扬在空中的一面旗帜,指引着国家前进,那么民法典就是将国家治理的目标落在了一个个的‘人’身上,在祖国大地上迈出扎实的步伐,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禁止霸座”“树立优良家风”“敬老爱幼”……草案中许多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印记。这就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鲜明特色:立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民法典草案,不仅解决咱中国老百姓的时代问题,也在用立法的方式向世界传递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而这,也是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华社记者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