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路径;以“网格化”管理提档升级为抓手,做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化县紧紧围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大党建”理念,构建“大党建”格局。通化县搭建县、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小区)四级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建立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四个双向”机制,完善“四项清单”、区域共建和公开公示等制度,充分凝聚基层治理的党组织合力。抓住“关键少数”,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成立县级领导工作组,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各级党组织书记根据基层需求清单,结合自身责任分工,主动认领服务项目,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解决基础群众诉求问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家庭户”,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示范作用,带头遵纪守法、服务群众,维护周边环境、促进邻里和谐,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

  坚持协同共治,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通化县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法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黏性和成员归属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

  通化县把“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理念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畅通实现群众利益渠道,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行“党建联盟”,各相关单位与乡镇、村(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压实共建责任,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积分制”活动,鼓励党员干部积极认领微心愿、对接“微项目”,参与服务群众活动。创新载体平台,推行多个驻区单位帮建1个社区的党建“N+1”品牌帮建工作,形成“1+1+N”“五民工程”“邻里一家亲”等多个党建品牌项目。建立“党员活动驿站”“妈妈驿站”“爱心超市”等,满足居民服务和活动需求。积极帮助群众解决企业注册登记、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医疗健康等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功能。

  (来源:通化日报 记者:王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