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吉林|新闻|美食|尚品|旅游|城市|汽车|健康|读图|微博|世界杯|吉林森工

|邮箱|注册

新浪吉林

长春市绿园区:社会救助“新政”破解民生课题

来源:绿园区宣传部 2014-07-02 15:26:30

  “托底线,救急难”一直是民生工作的重大课题,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应担当什么角色,让群众遇到急难问题时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绿园区力求“补短板”、“扫盲区”,紧紧围绕“大救助”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救助工作的方法途径,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编织了一张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有效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沉下去——主动发现“燃眉之急”

  马希国一家是绿园区同心街道蓝调倾城小区的特困家庭,妻子患有残疾,生活难自理,2009年马希国又突发脑血栓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三口依靠每月一千多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2011年,马希国的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他却为孩子上学所需的各种费用伤透了脑筋。“孩子学习好,考上高中以后我挺担忧的,因为交不起钱,学杂费加在一起大约是3000多块钱。”马希国激动地言语哽咽。

  “我们在日常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对于有困难的家庭及时上报、及时帮扶。”绿园区同心街道民政科科长孙哲介绍说,在得知马希国一家的困难后,街道立即协调学校工会为孩子减免了学杂费用,后期又整合资源联系一汽动能的一个党支部,为孩子每月捐助500块钱,满足学习和加强营养的需要。

  通过主动发现报告机制的建立,绿园区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对象并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日常入户走访、街道社区干部的网格长与群众定期交流、志愿团体开展活动及时发现等工作制度,了解掌握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困难群众及时向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提出救助申请,真正实现情况掌握在一线、政策宣传在一线、及时救助在一线。

  建制度——科学规范救急助困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今年,绿园区在社会救助方面,先后出台了《绿园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救急难”工作的实施意见》、《绿园区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绿园区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实施方案》3项制度,从建立制度着手,进一步推进了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在社会救助“硬件”建设方面,绿园区加大了对区、镇街两级社会救助中心改造。要求区级社会救助事业中心改造后面积达200平方米,镇街级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同时,按照功能统一划分为服务区、办公区、档案室三个区域。将区、镇街级原有5个服务窗口,拟统一调整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急难救助”、“综合服务”等服务窗口。其中“急难救助”窗口专门负责受理因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救助申请。

  筹基金——保障救助健康运行

  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血液”,没有固定的“血液”供给,社会救助体系就会“营养不良”。在社会救助资金保障方面,绿园区落实两项专项救助资金。

  一部分由区财政列支的临时救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急需救助的城乡困难家庭。此外,绿园区还筹备建立“救急难”爱心基金,整合政府各部门和慈善组织已有救助项目,并鼓励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救急难”基金,一并纳入爱心基金统筹管理。在政府救助基础上,通过“一案一策”等方式,对个案性急难问题给予专项救助,使社会资金参与急难救助实现常态化。

  设窗口——确保群众“求助有门”

  今年绿园区将整合服务资源,依托区、镇街“综合服务”窗口,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该窗口主要受理和办理群众求助事宜,以及难以确定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申请事项。

  其中,镇街能够承办的,由本级“综合服务”窗口转至有关科室分办;镇街不能承办的,转送区级“综合服务”窗口办理;申请项目需要区相关部门承办的,由区“综合服务”窗口交由区相关部门转办;申请人到区级提出镇街可以承办的救助项目,由区“综合服务”窗口转交镇街按照政策规定程序办理;救助项目涉及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由“综合服务”窗口转介给有救助意愿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处理,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联席会——特殊困难特殊帮扶

  小问题,基层解决,大问题,上会协商解决。今年,绿园区率先提出了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民政局、区信访局等2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区民政局为牵头单位,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对救助特殊问题和群众救助个案给予高位统筹集体研究,推进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此外,绿园区还努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有关工作。探索建立慈善组织、志愿团体和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为处于灾难或困境的家庭及个人提供帮扶救助、情绪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探索建立困难家庭救助需求信息平台,通过心愿墙、政府网站等多种途径实现社会救助资源有效对接。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