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摄影/赵春江  文化援疆 · 第40期

  “一个恍若北欧的小县城”,这样来比喻它,并不是抬举它,因为我们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已经被“绑定”——“中国的好莱坞”、“美国有黄石中国有红石”、“南有亚龙湾北有长白山”、“西藏的江南”,不一而足。有的矮化自己,甘居老二,有的莫名其妙,地域、时空、文化类型错乱,不胜枚举。

  哈哈,我在这也没好多少,依然不能脱俗——因为我没有脱俗的影响力和实力,“一个恍若北欧的小城——哈巴河”,姑且喻之,暂时委屈一点它吧,咋整!

  首先是生态。它的生态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虽然它也有标语和口号,但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上帝赐它河流、湿地,它没有祸害,更没有过度“规划”、“开发”,小草,绿树,它都有,生存自然。早晨一觉醒来,耳有鸟语,鼻有清香。呆惯了大城市的人们可能会产生错觉:我是不是钻进谁家的鸟笼里了呀?

  再就是它的楼房,没有奇形怪状,没有咄咄逼人,没有一飞冲天的水泥钢筋墙玻璃幕。视线之内,大都是三五层高,很少有阻挡视线的“鹤立鸡群”。样式既有“大同”,也有“小异”;正要发出“千篇一律”的疑问,突然又耳目一新了。

  还有它的街道,中国传统的“井”字,却不觉得或呆板,或纷乱。这只能“归咎”一个要义:或者是“一次性”规划到位;或者是“连续性”执行下去。

  最后就是城里的人了。这个会让外来人的感受和视觉十分不适应:人怎么这么少啊?那些脸孔亲切友善,那些脚步轻松平和,就连那些小狗狗,见了生人都不咬不吠,逗人欢喜。独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一两位上学的孩子,三五树荫下闲谈的老者,不闹人,不扰人,不嫌人,不聚人。(吉林省文化援藏援疆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