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岁尾,集安的天气正处最冷,大雪裹挟着寒风在长白山肆虐了两天一夜,山路被冰雪覆盖。2015年12月27日9点左右,集安市医院副院长孙长龙驾车回乡途中,为了救助遇到交通事故的司机,被另一车辆撞倒在皑皑白雪中,再也没有起来。

  时年59岁的共产党员、优秀的援疆好医生,永不回头地走了……在殡仪馆的三天里,来看孙长龙最后一眼的,有退休的老干部、有专门进城的农民,还有头道篓子沟村里的百姓,太多不相识的市民泪雨湿襟,为他送行。

  长龙飘然而去,留下的是同事、朋友、患者、家人的思念。

  医院老干部科主任杨晓凤本是个干练的女人,说起孙长龙她哭成了泪人;科里年纪最大的护士张莉,没等说话先是呜咽;年已60岁的院支部书记张咏玮眼含热泪……

  前阵子工作任务重,患者多,孙长龙患感冒好长时间不好,长时间疲劳工作,感冒加剧,导致他牙龈肿痛,高烧不退,身体免疫力下降。同事都劝他回家休息,但他放不下患者仍带病坚持工作。孙长龙心里不只装着患者,身为工会主席,医院里在岗的、退休的几百号人的事,他也牵挂着,谁家有大事小情的,他都带着慰问金或者鲜花去看望,让同事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孙长龙17岁就当了赤脚医生,后又上了卫校,起初他在乡镇医院,后来调到市医院,工作中总是吃苦在前,勇于承担。援疆时,孙长龙作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又是党员,他积极报名参加,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当地授予援疆优秀好医生。

  “人勤奋,善钻研,尤其在肾内科的诊断治疗上,有独到之处。医患关系处理上尤其对弥留患者总能给予最大的人文关怀。”副院长刘涛谈起他相处20年的长龙大哥,哽咽了。

  患者郑忠华说:“孙长龙是好人啊,没有他,我早就不在了。”郑忠华是位透析患者,饮食控制不好,血钾便会升高,引起心脏麻痹,孙长龙抢救她7次。2014年10月是她生病最重的一次,她在家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呼吸困难。120急救车将她载到医院,孙长龙立即组织大抢救,把她从死亡线上又拉了回来。

  孙长龙骤然仙去,哭坏了白发妻子吕玉琴。这些日子里,她整夜睡不着,满脑子都是丈夫还躺在床上休息,等着妻子叫他起来上班。吕玉琴说,长龙每天都很累,为了让丈夫多休息一会儿,每次她都是提前十分钟喊他起来上班,雷打不动几十年。吕玉琴没有工作,这些年,她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个家、放在丈夫身上,丈夫知道她爱吃水果,下班时总是顺道买回来妻子爱吃的水果,长龙说:“跟你一辈子了,别得买不起,爱吃水果我供得起。”

  与孙长龙一起援疆的总领队李忠辉在《援疆日记》第一章人物篇中这样复述孙长龙的话:“文件中够条件的三个人当中,只有我是党员。”征求妻子意见,妻子说:“这条件,好像就是给你定的,我不拖你后腿。但咱可说好了,咱爹刚做完手术不到一年,89岁了,妈也快80岁了,胯骨骨折还起不来炕呢。”“因为我是党员。”就这一句话,党的使命,党的宗旨,占满医生孙长龙的整个身心!他是出征新疆阿勒泰布尔津整个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在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医院,当地医生对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都不会用,长龙就做起了培训。新疆冬季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6摄氏度。当地有一个风口,冬季里,每天只有正午时的1个小时能通过,还得借助骆驼挡风,为了给一户游牧民治病,长龙多次穿梭过那个风口……

  援疆时,孙长龙接治了一个布尔津哈太村读初中的小女孩儿,名叫阿依巴拉,女孩儿得的是结核性胸膜炎。她父亲重病,姐姐读新疆大学,一家四口靠母亲每月13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得知这一情况后,孙长龙发起了救助行动,布尔津医院的王树轩院长得知后也加入进来,随后援疆教师耿金龙、杨桂阳、李新周也纷纷捐款。

  办公室里,洁白的大褂静静地挂在墙上,那是等待着主人穿上它,去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承诺;书柜中敞开的书,那是长龙对医治患者疑难病症执着的探索;书柜上放着从新疆带回的石头,那是长龙对布尔津患者的牵挂,也寄托着他对远方阿依巴拉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