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录着奋斗者砥砺前行的铿锵足迹。

       回望40年成长历程,延边工业从艰难中改制创新,在市场大潮中转型谋变,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蜕变,截至2017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507户。

       回眸40年发展岁月,延边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截至2017年,资产总额达到1011.6亿元。

       然而,这一路走来,延边工业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延边的老企业远多于其他地区,且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建厂,设备陈旧,加之战备需要,大多建在山沟里,还要负担起办学校、医院等社会责任,许多企业因此长期依靠财政补贴存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活力尽失。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全州40%以上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以新魄力破难攻坚,以新定位谋变求新。2003年,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先改制、后改造、再发展”的企业改制新思路,确立了3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目标任务,并推出“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企业产权转让要动用市场规律、采取市场办法一厂一策、改制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等国企改革新举措。

       一系列托举延边工业发展的新举措,使延边工业如枯木逢春,重焕生机和活力: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冶金行业最具实力的福建紫金矿业入主小西南岔金铜矿业。组建后的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于当年10月生产黄金160吨,实现利润26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财政支柱,“小西南岔”作为国企改革成功案例被写进“吉林省国企改革大事记”;

       ——通过资产重组,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变身为晨鸣纸业,延吉啤酒厂重组为哈尔滨啤酒,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州明星企业、纳税大户;

       ——通过国企改革, 盘活存量资产19.6亿元,随着大批停产企业重新启动生产,一大批下岗职工重获就业。

      “十五”期间,我州共实施工业项目291项,完成投资72亿元,相当于我州“七五”“八五”“九五”工业投资的总和,有17个重点项目进入国债和“双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新技术)计划,有8个项目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州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突出支柱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迅速扩张规模,壮大实力,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药、食品(卷烟)、能源矿产、林产四大支柱产业。

       进入“十三五”,我州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实施《长吉图规划纲要》等历史机遇,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进入了医药、食品、木制品加工、能源矿产、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矿泉水、海产品等绿色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阶段。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吉林美来中信木业有限公司,立即被火热的生产景象所吸引。近年来,经过对国内及俄罗斯林产工业发展趋势的深度研究,该公司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实施“走出去”策略,制定以国内林产工业为基础,境外资源为辅助的经营策略, 2017年该公司回运的板材高达23000平方米,同比增长70%;原木20000立方米,同比增长100%;外贸进口额1300万美元,上缴税收2300万元。

       在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多条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该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和移动医疗服务渠道建设,进行精益化管理,升级营销模式,控制企业风险,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管理水平。2018年上半年,华康药业实现产值33960万元,上缴税金486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5%。

       紫鑫初元药业签约落户延吉市工业集中区, 安图长白山矿泉水产业园区渐成规模, 雅戈尔(珲春)国际服装城、吉林紫鑫高端保健品及功能食品、吉林凯莱英医药丙肝药物研产等项目竣工投产…… 一个个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达效,让延边在短短的十几年中,逐步建立起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行业竞相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

       穿过风雷激荡的改革岁月,在势不可挡的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 延边工业“提档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

       我州先后跻身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等国家级榜单。 继“吉林敖东”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后,2014 年12月,吉林福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专审会审核, 股票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成为我州首家通过新三板审核的企业。之后,吉林瀚丰矿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延边宝利祥蜂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在新三板挂牌,截至目前,延边挂牌企业达到11户。

       积蓄既久,其发必速。进入新时代,延边工业将继续以稳增长为基调,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做大做强医药、食品两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木制品加工、能源矿产、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打造以工业为核心,各业态相互渗透、全产业链互融互补的“大工业”发展格局,以工业率先发展引领全州绿色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肖玉敏 刘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