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珲春老城区与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结合处的珲春河两岸美景如画:沿河公路宽阔平坦,路灯明亮;河上碧波荡漾,沿岸杨柳依依,松柏常青;巨大的摩天轮在河边缓缓转动,人们在滨河公园内徜徉;音乐喷泉伴随着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孩子的嬉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河北岸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小木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河南岸一幢幢厂房内机声隆隆……

       珲春河,发源于汪清县复兴镇,干流河道总长199公里,流域面积3963平方公里,占珲春市总土地面积的76%,年流量11.7亿立方米,是连接珲春老城区和合作区的重要纽带,是珲春城区的主要河道之一。5年前的珲春河,其城区河道堤防防洪标准达不到50年一遇要求,河道内乱倒垃圾、采砂挖掘现象严重,垦荒种地堵塞河道,城区段臭气熏天、凌乱不堪,既影响市容市貌也污染百姓居住环境。

       珲春河防洪标准亟待提高,河道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珲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珲春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拉动珲春城市规模的重点工程,作为一项事关珲春发展、百姓幸福的重大民生工程,2013年启动实施珲春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总长42公里,其中城区段16.2公里,计划总投资37.98亿元。工程包括河道治理工程、两岸景观工程、蓄水工程、河堤路工程、桥梁工程、土地征收工程等6部分。

       珲春市15家国有、民营企业负责人没有讲任何客观条件,全部承接珲春河清淤工作。2013年11月2日,正值冬季,他们陆续投入到珲春河治理工程之中,每家的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

       自珲春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珲春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模式,通过EPC合作模式破解资金难题,凝聚全市企业力量,抢抓工期。通过几年的施工,建设了河道南北两岸长16.2公里、宽50米的绿化带162公顷,建设占地面积10公顷的休闲广场、游园;修建钢板闸3座;修建17米宽的两岸河堤路各16.2公里;修建森林山大桥、珲春大桥、胜利大桥等三座大桥;河道宽度由过去的1300米缩为650米,在河道北岸收储土地2000公顷。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工,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形成以珲春河为中轴的新型城市集群,实现了人与水、经济与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珲春河两岸“树成群、花成片、草成坪”,配套设施十分完备,河北岸有网球场,南岸有足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等。

       珲春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明珠广场、生态走廊、珲春眼·摩天轮等项目的建成运营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正在紧张建设的渤海明珠欢乐谷项目位于珲春河中央的岛屿上,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分三国印象景区、娱乐区、海洋冒险区等三个部分,包含俄罗斯文化广场区、三国印象风情区、观海阁5D影院、吉尼斯套娃大剧院、巧克力广场、海洋儿童游乐区、神奇冰山冒险区及极地军港展示区等,是珲春市民最期盼的项目之一。

       誉鹏·木墅湾项目位于珲春河北岸、口岸大路东侧,是珲春市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面积12.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27万平方米,建筑内容包括40栋2-3层纯实木住宅别墅、5栋5层洋房、10余栋10层小高层及2栋22层高层住宅楼,是珲春市规模最大的纯实木建筑群,其中一栋5层洋房为全省第一栋纯实木多层建筑。该项目包含中式、俄式、欧式等多种风格,建成后将成为珲春河畔一道靓丽风景。

       珲春河综合治理工程让很多企业看到了珲春河的潜力,河北岸城区段上游商业地产发展迅速,华洋·碧水云天、水岸明珠三期、龙达兴河湾等风格各异的商业住宅林立。随着相应设施的不断完善,这里将成为集大型商业、写字楼、购物街、商业办公、高品质住宅等多样化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自然之水润泽万物,经济活水滚滚而来。借助珲春河治理的有利契机,合作区高标准谋划、包装和推进珲春河南岸片区开发,今年谋划推进12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56.4亿元。随着一个个大项目的落地,八大百亿级产业园初具规模,全区上下随处可见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和生产场景。

       珲春紫金多金属复杂金精矿综合回收项目于2013年4月开工建设,2015年10月15日打通主要工艺流程,浇铸出第一批阳极板,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延边州多金属冶炼行业的空白。吉林东北亚农副产品、海鲜大市场项目一期用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水产暂养池及办公楼、海鲜交易商铺、海鲜酒楼、公寓式酒店等。该项目全部建成后,主要进行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鲜活海产品暂养、商品交易等。9月进入捕捞季以来,企业帝王蟹进口量开始上升,平均每天从俄罗斯进口帝王蟹60吨,预计全年进口帝王蟹达4000吨。

       如今,经过综合治理的珲春河“河水清清绕城流,绿草茵茵掩清波”“鱼在河中戏,人在画中游”,岸容靓丽,处处皆景,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赏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相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