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儿时的记忆中,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场景:窗外鹅毛大雪,窗户上满是哈气,屋里人声嘈杂,热得有些发烫的炕上,父亲跟叔叔、大爷们正围坐在一张大炕桌旁,上面一口铜锅摆中间,周围摆满了酸菜、白肉、血肠、冻豆腐……大人们手里端着酒杯,说一些当时还听不懂的家长里短。而你,依偎在大人身旁,眼睛专注地盯着沸腾铜锅,偶尔漂起一片肉或是一只蟹腿,迅速夹起放进嘴里,烫得一咧嘴,然后继续重复那样的动作……这就是吉林乌拉满族火锅留给人们的温暖记忆。

  吉林向来有“一观一品”之说,“一观”即天下奇观——雾凇美景,“一品”就是品尝美味——乌拉满族火锅。乌拉满族火锅的味道自不必说,但为什么叫乌拉火锅还是要说一说的。很多人都知道,吉林的满语称呼是“吉林乌拉”。乌拉满族火锅之所以叫乌拉,说明这种吃法缘起于吉林。

  关于它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起源于辽金时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把猎获的鸟兽、鱼虾和采集的植物用陶瓷锅或泥锅炖煮,形成了火锅的雏形。第二种说法是:女真(满族前身)军队与元朝征战时,军中盛行一种饮食,在地上支起一个架子,放上大铁锅加水,把野猪等猎物的肉切成薄片煮熟即食,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便于行军打仗,后来逐渐演变为满族的火锅。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特别喜爱吃火锅,相传他巡幸吉林乌拉以及多次南巡时,地方官员争相进贡火锅投其所好,一时间朝野上下吃火锅渐成风尚。这三种说法到底哪种最准确,又或者又都交互参与其中,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吃。

  传统的乌拉满族火锅有“前飞后走,左鱼右虾,转圈撒葱花”的说法。“前飞”指的是飞禽,“后走”指的是走兽。乌拉满族火锅以鸡汤为底汤,鸡肉老汤结合传统中医,加入人参、天麻、枸杞、红枣、桂圆、山楂、冬虫夏草、麦冬、当归等名贵中药材,长时间精心熬制而成。蘸料由芝麻酱、腐乳、香油、韭菜花等加入野山菌制成。可以下锅的食材广泛,山珍、海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均可入锅,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

  火锅,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体现着刚柔相济、中和之美。无论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看着火锅上蒸腾而起的香气,都难免会想到浓浓的亲情、殷殷的友情,内心翻滚着万般柔情……

  (来源: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