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汪清县晴空万里。

  光伏扶贫发电、好记·酱花香百亿级食品产业园、桃源小木耳生态产业园、肉牛养殖扶贫基地等龙头项目热潮涌动,一首产业兴旺交响曲正在汪清大地铿锵奏响。

  然而,汪清县作为传统农业县,思想僵化、小富即安、发展粗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关键症结。

  如何彻底消灭“顽疾”?汪清县在奋力前行中,以“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再突破”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交出了一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自活动开展以来,汪清县主动打破僵化思想和惯性思维,通过深入分析审视县情,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解放思想的重要着力点,提出了“务实重干、夯实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做好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思想解放助推产业转型,促进汪清发展再提速。

  在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现场制高点俯瞰,460公顷的土地上成排的发电板整齐排列,场面壮观。“我们这地域面积广、空气透明度好,每年光照时间可达1500小时,发展光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汪清县委副书记李树顺说。抢抓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定点帮扶和省级深度贫困县政策机遇,汪清县累计争取130兆瓦光伏装机总量指标,实施了全省单体最大的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实现每年销售收入1.45亿元,上缴税金1900万元,扶贫收益资金1500万元,带动全县5000户贫困户年均获得收益3000元,持续受益20年。

  目前,汪清县正积极探索“光伏+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下耕地进行现代农业种植,积极推广光伏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发电、种植、旅游一地三用。将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光伏产业园区,切实解决县内就业问题,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说起产业,李树顺滔滔不绝:“汪清县气候条件独特,全年优良天气330天以上,有效积温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水质优良,特别适合黑木耳生长,是我国较早发展木耳规模化种植的主产区之一,早在1995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

  过去,汪清县木耳种植主要以小作坊生产为主,标准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产品附加值低,废弃菌袋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各种难题摆在面前,困难重重。“为了解决现实难题,我们奋力冲破枷锁,不断‘刷新’自我。”面对发展,李树顺思路清晰。

  立足自身条件优势,汪清县积极推广木耳标准化种植,推动产品研发生产,推进废弃菌包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桃源小木耳、百益菌业、富森食用菌产业园等项目,初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市场营销、废弃菌包回收利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木耳质量和产品附加值,解决了菌包污染问题。

  3年来,汪清县累计建设标准化菌包厂53家。2019年,黑木耳栽培总量达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汪清黑木耳还通过了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黑木耳栽培标准示范区”“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和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然而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汪清县作为全国著名五大地方良种牛——延边黄牛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随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林下禁牧政策的实施,黄牛养殖产业化程度不高弊端凸显,小规模养殖户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很难继续集中圈养,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李树顺告诉记者,在处境艰难时期,汪清县积极从解放思想中“突围”,迅速补齐思想短板,精心谋划设计实施了总投资6.35亿元的吉天然肉牛养殖扶贫基地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二期已完工,三期正有序推进,计划10月末投入使用。项目全部稳定运行后,预计年产值可达7.1亿元。同时,计划在全县各乡镇规划建设120个黄牛养殖小区,着力破解国家东北虎豹公园林下禁牧难题,推动黄牛养殖由分散饲养向规模经营发展。

  农特产品加工也是汪清县瞄准的另一发展目标。“汪清是有机大豆主产区,我们依托非转基因大豆,积极发展大豆精深加工,有针对性地引进好记·酱花香百亿级食品产业园项目,一二三期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42亿元,税收14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

  展望未来,李树顺坚定地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把解放思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补齐思想短板,冲破僵化束缚,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上,以思想大解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确保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马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