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冰雪渐渐消融,春天如约而至。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的吉林省,带来更为复杂的发展局面。防控疫情不放松,经济发展奋力追。吉林省以追赶者的姿态,与时间赛跑,与压力抗争,取得了脱贫攻坚持续推进、规上企业复工率达99%等战果。追赶着春天的脚步,吉林正在破冰前行。

  全力以赴,脱贫攻坚“松不得”

  与“网红”互动、向网友直播、请网友点赞……这几天,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林省靖宇县副县长周林一直忙着在视频平台上“刷人气”。

  “我们的松子营养丰富,吃起来满口香。”对着手机镜头,周林卖力“吆喝”当地扶贫农产品。3月8日一天,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3万多件。

  受疫情影响,吉林很多农产品出现滞销。全省迅速行动起来,各级扶贫干部成了“推销员”,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吆喝”。

  镇赉县西报马台村有大米700箱、东丰县兴盛村有蒲公英1万斤……一张吉林农产品滞销榜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转发。

  “通过干部‘带货’,很多滞销产品都卖完了,榜单现在越来越短。”吉林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处长辛峰说。

  党员干部“带货”背后,是吉林全力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各地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蛟河市,松江镇永兴村第一书记姜晓萍积极与木雕企业协调,10余名贫困户实现了居家就业;在永吉县,歪头村第一书记陆佳与黑木耳采摘基地联系,为贫困户创造22个岗位。

  当前,吉林省正在全力抓好剩余贫困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人口、边缘人口“三个一万人”工作,安排专人包保每一户剩余贫困人口,进一步加大财政倾斜力度,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抵御压力,经济发展“等不得”

  2019年,吉林GDP增速在全国居于后列。2020年,经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停工、停产、停业……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加剧了发展压力。如何迎难而上?吉林瞄准重点产业、项目投资等方向,努力实现全年目标。

  汽车产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之一,重点企业多,拉动作用明显。协调防疫用品、缩短审批流程、给予政策支持……各地党员干部靠前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春节后员工返岗过程中,一汽集团有1800多名员工入驻大学生公寓集中隔离,长春汽开区与企业建立起24小时对接机制,助企业落实各项防控举措,帮企业解燃眉之急。一汽集团所属各大工厂快速实现复工复产。

  龙头企业带动下,上下游产业链快速“苏醒”。目前,全省3034户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9%。

  前不久,一场特别的签约仪式拉开帷幕。会议室内,通过视频连线,吉林、陕西两地企业签订了钼矿石加工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收入14.5亿元。

  这样的视频签约活动,正在全省各地陆续开展。在吉林市,当地政府与中化工程集团环保有限公司成功签订环保产业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松原市,市委主要领导视频连线大唐吉林发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推动光伏发电、秸秆环保利用等项目。

  面对新形势,吉林省正在逐步建立与低风险防控形势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全省成立了70多个项目服务组,全力助推达产达效,拉动发展。”吉林省发改委主任安桂武说。

  提升质量,转型升级“慢不得”

  传统产业“一柱擎天”,发展结构不优,一度制约着老工业基地发展。在疫情面前,吉林抓住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全力研发新产品、上新项目,带动转型升级。

  “我们化危为机,及时推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泽义说。这家传统医药设备企业,在长春新区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医用防护服生产资质,高品质的防护服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坐落在“人参之乡”抚松县的国药肽谷有限公司,车间里一袋袋包装好的高端人参肽保健品码放整齐,正等待被运往北京。

  “我们与高校合作研发人参深加工技术。这段时间消费者需求大幅增长,到3月已经接到50万盒订单。”公司负责人丁金刚说。

  不仅仅是医药产业,吉林立足老工业基地、全国商品粮基地等优势,跳出传统思维,谋划了一批强链、补链类产业项目,加快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一汽大众Q工厂、“吉林一号”小卫星……一批吉林“智造”在全国叫响。

  大数据在吉林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在全省推广普及的“吉祥码”,不仅能方便群众出行和复工复产,还将成为居民享受数字政府服务的电子凭证。

  “我们正在全力推进数字吉林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吉林省政府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局长宋刚说。

  (新华社长春3月19日电 记者 陈俊 褚晓亮 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