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0年,项目建设的进程就是吉林市经济发展的脉络。构建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各种经济发展规划、战略都要依靠项目建设来实现。

  各类大大小小的项目,构建起江城经济的脊梁筋骨,标注出江城开拓奋进的路径和振兴发展的前行方向。

  70年来,吉林市通过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改革开放前,吉林市项目建设按照国家计划安排实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将化肥、染料、电石、铁合金、电力、化纤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摆放在吉林市,奠定了重化工业基础。烟囱耸立、厂房林立,成为当时现代化的标志,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很长一段时期,“化工城”是吉林市的别称。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吉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体量相对较小,增速不快,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徘徊不前。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2490万元,是1952年的10.7倍。这段时期,吉林市GDP从39395万元,增长到225899万元,增长了5.7倍。

  改革开放后,摆脱了计划经济束缚,吉林市不断加强项目谋划,一方面积极推进落实国家投资项目,一方面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市场获得强有力的投资,推动各项产业加速发展。

  迈进新世纪,随着国家两轮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吉林市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60万吨燃料乙醇、36万吨苯胺、300万吨精品钢 、1000万吨炼油、600万套汽车轮毂等工业项目,万科松花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欧亚城市综合体、昌邑万达广场等商业项目,中粮吉林米业30万吨稻米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筑起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新的脊梁。同时,碳纤维、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在改变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速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日益活跃,增速明显加快。吉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5年首次突破10亿元,1996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3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此后一直保持较大投资强度,最高峰时达到2829亿元。吉林市经济规模也随着投资强度的加大而不断壮大,GDP到1992年迈上100亿元台阶,到2007年迈上1000亿元台阶,到2011年就迈上了2000亿元台阶,并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近年来,吉林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吉林市对接国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吉一体化和 “补短板”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项目谋划水平,扩大有效投资。

  吉林市突出冰雪、碳纤维等优势产业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级冰雪产业和中国“碳谷”,推进北大壶滑雪度假小镇、北大壶青少年雪上运动训练基地、吉林精工碳纤维拉挤型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在长吉一体化方面,吉林市加快制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促进化工与汽车、碳纤维与轨道客车等优势产业融合对接,加快构建一体化格局。

  在“补短板”方面,吉林市在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能源、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就是谋振兴。这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善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保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机制,落实重点项目服务秘书机制,全面推行项目平台调度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建设工作督导检查考评机制。

  吉林市从碳纤维、冰雪、航空、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筛选出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项,由市级领导包保推进。包保市级领导项目推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月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带领责任部门研究谋划、协调推进、现场办公、督查督办。

  在今年全省组织开展的 “三早”行动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吉林市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90项,总投资9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1亿元。其中,富奥7万吨汽车紧固件、吉福新材料5万套高铁动车组辐射交联热收缩管、吉林建龙80万吨冷轧、吉林石化50万吨航空煤油扩改建、吉林碳谷复合材料碳纤维拉挤板及专用树脂等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成为拉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的突破点。

  吉林市正在用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构建起有吉林特色、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开辟新路,推动老工业基地加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来源:江城日报 记者 高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