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化县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升级,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采取“向上争一点、县乡投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拿一点”筹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目前,已累计投入11.5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严格按照“达标村、先进村、标兵村”三个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考评,目前,有4名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副乡局级领导干部,32名村支部书记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建立监督机制。实行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监督模式,对乡(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暗访督查,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发动群众对有损村容村貌和城区卫生环境的现象进行投诉举报,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乡村配套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卫生保洁,保洁员工资实行“月薪制”。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综合整治“脏乱差”。制定和完善达标村、先进村、标兵村三个层次的建设标准,针对乡村“三小五堆”的生活垃圾、河道垃圾、建筑垃圾以及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目前,全县已打造新农村建设标兵村41个、先进村60个,四种类型标杆村达到163个。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抓手,推动环境建设提档升级。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户垃圾回收池和屯(组)垃圾分类池;全县农村除中心村外,每个屯(组)建一个垃圾分类池,屯内建若干垃圾回收池;每个垃圾回收池补助500元,每个垃圾分类池补助1000元,乡镇垃圾压缩清运车由县财政出资,统一购置。目前,共建成水源地保护房189个、垃圾分类间134座、垃圾池1605个、堆肥场110座,发放各类垃圾清运设备867辆(台),投放垃圾箱3014个、家庭分类垃圾桶64669个。开展“清水、蓝天、家园、清洁、宁静、青山、生态产业、生态安全”八大工程,成为吉林省第一个国家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岔信村、赶马河村等7个行政村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老岭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赶马河村、鹿圈子村、水洞村、曲柳川村等159个村被评为国家、省、市生态村。目前,全县已建成104个宜居村庄。

  注重把人居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良好的人居环境,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积极打造历史生态文化路线、特产和生态农业观光路线、人参之路与健康养生路线、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4条美丽乡村建设精品路线,建设振国养生谷壹号庄园、赤柏松村康养谷、西江月田园综合体、英额布转水湖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依托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景观线路。康养谷滑雪度假村去年正式运营,第一年冬天营业收入达600万元;投资6.5亿元的西江月田园综合体项目2017年迎接各地游客达5万人次;投资1亿元的转水湖生态休闲农业项目成功移植了“车厘子”(大樱桃),进一步拓宽农村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收集整理老照片、老物件、老家谱,修缮维护古井、古树、古建筑等,建立快大茂镇繁荣村以高志航将军事迹为主题、大安镇水洞村以古人类起源为主题等不同主题内容的村史馆80个。去年以来,兴林、果松、东来、光华等乡镇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重走抗联路”游客达10万人次。积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2018年通化县被省诗词学会授予省级“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经过多年创建,目前通化县已成立诗社28个,发展会员1784人,镇成立诗社10个,发展会员400人。(吴雪报道)

  来源:通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