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医药投资城市,2017年获评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018年入选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吉林省唯一入围的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国家创新产业集群培育试点”……这是通化医药健康产业在“十三五”时期交出的优质“成绩单”。

  作为中国医药城、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重点建设的千亿级医药制造核心,通化集聚了一大批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知名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多年来,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培育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朝着“医药健康名城”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98.9亿元,占全市规上产值的30.1%,占全省医药产业产值的34%;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同比增长8.4%。

  通化医药高新区东方红西洋参药业(通化)股份有限公司是通化市“十三五”期间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的医药企业,2017年开工建设,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在接下来的三年发展时间里,企业生产规模逐步壮大、产值连年递增,目前中药饮片和食品等产品品种达到41个,截至今年9月底,企业实现产值6.4亿元,完成全年总目标的80%。展望未来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吕文科信心满满:“我们要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把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产品做优,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预计到2025年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4.5亿元,为全省人参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能保持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与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通化市委、市政府将医药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推进,通过出台《通化市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20余个政策意见、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增强医药产业整体实力。特别是今年,通化市启动实施“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建设全国医药健康技术转移综合服务云平台,把“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工程”“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加速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衡量医药产业发展,新药创制是一个基础性指标。近几年,通化市围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新药创制、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领域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1项。万通药业“关黄母颗粒”获批国家新药,是2018年全国仅有两个获批的中药新药之一,也是吉林省近三年唯一获批的国家中药新药。东宝药业甘精胰岛素正式投产,门冬胰岛素报批生产批件,人血白蛋白正在进行一期临床,单克隆抗体即将进入三期临床。此外,海昆肾喜胶囊等30个中药大品种实现技术升级,11个现有仿制药进行一致性评价,24个化学创新药及仿制药抢仿品种开展研发。

  科技支撑,为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目前,通化市在医药健康领域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修正、万通、益盛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3户,约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修正、东宝、万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化市还先后建成了国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医药专业中试中心2家,省级科技创新中心5家,省级科技创新战略联盟1家。吉林省科技大市场通化分市场、通化市技术转移中心建成运营。通化市科创中心和全国医药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前正式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强化产学研协同,通化市与吉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18家国内知名医药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政府搭台,推动东宝、金马、万通等50多家医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100余项,促成了“林蛙抗菌肽”“天麻抗菌肽”等30余项科技成果在通化市落地转化。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通化医药高新区,吉林大学第一个体外检测试剂POCT 研发平台落户通化市。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医药城奋力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期间,通化市将紧紧围绕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千亿级医药制造核心”这一目标,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市场链优化,坚持医药制造为“主体”、医养服务和康养旅游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形成“一区、七基地”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通化特色的“多业融合、多区协同、多点发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建成带动吉林、辐射东北、影响全国、走向国际的医药健康名城。

  (来源:通化日报 记者:王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