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白山区的吉林省通化市,30年来“以药为要”持续发力,让偏安一隅的山沟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东北药谷。

  从胃药领军产品“斯达舒胶囊”到风湿治疗热门之选“万通筋骨片”,从填补国内空白的“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到走在世界前列的“重组人白蛋白”,从“中国中医药之乡”到“中国医药城”,通化医药工业产值一路飙升甚至创下千亿元纪录,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医药大品种达31个,69户规上药企中有12户上市,成为全国医药上市企业数量名列前茅的地级市。

  山中“采”出创业传奇

  位于长春市东南方向约125公里的辉南县,有“长白山第一门户”之名,进入辉南便进入通化地界。一路驱车南行,越抵近通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的医药广告牌就越密集。

  长白山与峨眉山、西双版纳并称“中国三大天然药库”,这里的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有560余种,可入药植物1300余种,人参、鹿茸、林蛙等“宝贝级”药材不胜枚举。

  1958年,通化成立了第一家国营药厂,但医药并非通化传统产业。计划经济时代,这里最出名的产品是钢铁和葡萄酒——后者产销量曾占全国半壁江山。虽然坐拥天然药库千百年,但其市场价值长期止步于零敲碎打的民间采药买卖。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通化传统产业陆续遭遇瓶颈,而彼时国内医药市场尤其是中药市场逐渐升温。产业消长撬动资本流向,一些机关干部和国企技术人员纷纷下海,一时间兴办药厂在通化渐成气候。

  李一奎原是通化白山制药三厂VC车间主任,因技术理念与管理层产生分歧选择离厂。赋闲采药期间,李一奎逐渐把目光锁定在人参上。1985年,35岁的李一奎靠2万元借款办起白山制药五厂,生产人参罐头、鲜人参王浆等产品。1988年,在得知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消息后,他抓住机会为登山队提供赞助。那一年,“通化鲜人参王浆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消息成为市场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一举成功带货300多万件。

  多年以后,以通化白山制药五厂为核心组建的东宝药业,成为通化市第一家上市公司,旗下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其中重组人胰岛素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身边的鲶鱼效应,激发起民间资本的持续关注,也盘活了国企存量。上世纪90年代,通化药企抓住政策窗口期集中注册了大量药号,依靠中成药,通化医疗产业逐步壮大,目前3000多个药品文号中有2200多个是中成药。

  经过近30年的市场淘洗,通化地区规上药企从峰值的114户精简到如今的69户。2019年,通化有21户药企产值过亿,5户药企跻身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名单。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围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该集群有32户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3户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其中11户企业已发展为集团公司,创新企业数量占吉林全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