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民族舞剧《红旗》,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创业、发展、困境、图强进程为总体背景,讲述了投身并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家两代人的感人故事。全剧以“红旗”为基本意象,生动再现了中国工人在“红旗精神”的感召下创业、守业、拓业的历史足迹,既有历史回眸,又有时代风貌,深情歌颂了深植于国人内心的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工业题材之下的地域图谱与文化表达

  近年来,戏剧舞台上优秀的工业题材剧目并不多见,此类舞剧精品之作更是寥寥无几。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题材对于舞台表现形式来说存在很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本就长于抒情、不善叙事的舞剧而言,更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作为新中国的“长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诞生、成长、转型、振兴……都与“工业”二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工业题材的文艺作品关注这片黑土地,关注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己任的吉林文艺人难以回避的挑战。

  舞剧《红旗》中并没有林海雪原等地理意义上的东北地域特色风貌,但是却处处带有浓厚的东北印记,无论是剧中“父亲”所经历过的抗美援朝的过往,还是一众年轻工人们在国家号召下,铆足干劲,团结在一起共同建厂的经历,都将地域符号深植其中;“工装舞”“战士舞”等群舞极具力量感,隐喻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人们顽强拼搏、不惧困难、勇于创新的强大精神。其人物、故事、情感、舞蹈无不表现出了东北人的热情、乐观、粗犷、坚韧,也表现出了中国人钢铁般顽强坚毅的精神内核,与志同道合者同生死共命运、共同奋斗的拼搏力量。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体现一方地域文化,一方地域文化创造一方人文品格。广袤的关东黑土地,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是雄浑厚重的中原文化与粗犷豪放的北方文化长期融合浸染的结果。从早期的满汉民族开发,到闯关东的艰辛开拓,从抗日的浴血奋战,再到今日老工业基地的崛起和振兴,百年的沧海之变,孕育了关东文化,正是这独具特色且多元的关东文化,滋养了关东大地的人文精神。

  舞剧《红旗》以关东人文品格为浓郁底色,使得剧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张力恣意释放。剧中主要人物不是英模人物、而是选择了贴近现实的“身边人”的叙事视角,也使得这部作品拉近了距离,贴近了生活,贴近了人民。于观众的内心深处产生诗意与共鸣,忠实传递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震撼。

  舞剧题材的选择不仅会影响舞剧风格的呈现,更决定着舞剧立意的高度。舞剧《红旗》在工业题材上用力开掘,以具有史诗风格的舞台呈现保留、传承历史的丰功伟绩,以艺术的力量鼓舞晚生后辈再创辉煌。在浓郁的东北人文精神和跳动的时代脉搏之中,把握文艺人民性的价值坐标,刻画最美人物,凝练永恒价值,表现中国人、吉林人不屈不挠,追梦筑梦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意象世界之中的审美塑造与文化引领

  意象从来都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导引和追求所在。自古至今,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无不追求构建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舞蹈也是通过意象的捕捉和创造来显现其本质之美。而意象往往是艺术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对舞台艺术所形成的一种审美观照和审美感悟。

  舞剧《红旗》的两位总导演,王小燕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被誉为关东热土上的“舞蹈精灵”;王举有从小在吉林生活的经历,成功执导了多部具有关东风格的优秀舞剧作品。面对他们共同热爱的这片黑土地,内心自然产生热切的涌动。他们将艺术生命与自身的文化场域紧密相连,精准把握了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的情感方式和性格特征,用极具风格化和生命力的舞蹈语汇,生成了人物,铸就了风格,展示了黑土地的风情与魂魄,讴歌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人们的质朴与坚强,拼搏与奉献,全方位构建了崇高的诗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