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危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无他,惟细心也。”谈起2月19日治愈出院的吉林省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霍鹏飞用六个字道秘诀。

  从紧急入院到康复出院,患者痊愈的背后,正是中日联谊医院ICU医护们“紧盯”下的守护。

  从松原到长春 急救团队一路“盯”

  “松原市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情况危急,吉林省卫健委要求立刻转运到我院!”1月28日下午,接到转运任务的霍鹏飞带领救护团队紧急出发。然而,在松原见到这名60多岁的男患者时,飞驰赶到的急救团队医生们立刻眉头紧锁:患者发热,喘憋,呼吸困难,不停咳嗽……而且患者病情加重的速度非常快。

  “我上不来气了,憋得慌”“吸氧,慢慢吸氧,放松放松,会好的……”一路上,透过雾气蒙蒙的护目镜,医生们的眼神一刻也未离开这名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他们时刻“盯”着患者的病情和情绪变化,耐心安抚他的烦躁情绪。当晚8时14分,患者被安全转运至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病房。

  在长第一夜 两名医生“盯”一宿

  “口唇紫绀,血氧80%,病人严重缺氧,赶快上呼吸机!”回忆病人第一天入院时的画面,霍鹏飞坦言,当时病人的咳嗽症状可谓“吓人”,如果不尽快解决病人乏氧症状,就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将有生命危险。然而,上呼吸机却成了第一道难题。“病人咳嗽,喘息较快,与呼吸机‘配合’得并不好。”

  当晚,心血管外科教授姜亦忠和霍鹏飞两人就站在病床边,一人守着呼吸机反复调试,一人守着病人耐心地安慰,教他学会用呼吸机帮助自己呼吸。夜里,他们紧盯着患者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判断着他的身体反应;紧盯着设备的各项监测指标,随时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调节机器参数;紧盯着患者入睡后的一呼一吸,寸步不离……慢慢的,患者血氧上来了,呼吸困难症状缓解了,呼吸机发挥作用了!

  22天6班轮 医护人员时刻“盯”

  第一夜过去了,此后的22天里,为了随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采用全天候6班24小时的工作模式密切盯守,院内专家团队每天两次利用微信视频查房,每周与省医疗救治专家组讨论。

  “病人呼吸的变化、血氧的指标起伏、心率监测都要靠‘盯’来发现。”霍鹏飞介绍,即使患者睡着了,当班医生和护士同样守护在病床旁,因为患者年龄较大,并有肺部及心血管基础疾病,而治疗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就是要靠医护细致观察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好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治疗,“等患者挺过这段‘艰难期’,自身有了免疫力,就到了治愈出院之时。”

  说起提高免疫力,收治这名危重症患者的20多天里,医护们日日“盯”的还有他的营养配餐,通过食补帮助患者加强营养,减少“药补”对患者心脏等器官造成负担。

  就这样,医护们细心细心再细心,紧盯紧盯再紧盯,患者的胃口一天好过一天,战胜病魔的自信一天赛过一天。学会呼吸操,摘下呼吸机,不再咳嗽,没有发热,肺部CT影像明显好转,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2月19日,他成为吉林省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的患者。

  (来源:长春日报)

  专题: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关注吉林省新冠肺炎疫情

  专题:复工复产吉林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