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晚上9点,记者拨通了吉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副组长、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内科护士长王艳军的电话,刚刚收发完100多箱物资的她说起话来还有些喘息未定。

  记者:您在前线都承担着哪些工作?

  王艳军:我是作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护理领队过来的。来到这里以后,除了正常的护理组值班我还是后勤保障组的组长,负责收发、整理、采购物资,以及上报急需的物资报表。

  记者:刚到前线时,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艳军:毕竟这是个特殊的环境和战场,遇到些困难也是正常的。我们医疗队93名护理队员来自吉林省多个医院,跟这里的老师也从未合作过,要想顺利地完成工作,最主要的就是了解和熟悉环境、建立合理的队伍架构、规范护理流程。比如说,疗区里每天需要用大量的酒精消毒,平时患者又会用到微波炉,这就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情,疗区的防火通道在哪里,怎么疏散病人我们必须得弄得清清楚楚。再就是防护,虽然来之前我们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培训,但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区域划分和工作流程……许多问题都是我们不断去发现、解决的,整个过程做起来并不容易,但目前我们都已经理顺了。

  记者:医疗队的防护物资还充足吗?

  王艳军:大部分都很充足,我们也在不断地收到来自吉林省以及全国各地提供的补给。相对来说,防护时戴的防护帽,穿的鞋套稍显不足。目前,我们也在跟相关方面进行协调,相信很快会得到补充。

  记者:刚进入病房时会紧张吗?

  王艳军:进病房之前谁说不紧张,都是假话,而且很多人还会有不同的心里反应。但真正进去了,很快就会进入状态,因为这就是我们平时的工作,只不过身上多了好几层防护装备而已。大家想的是,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坚守岗位,保证完成任务,不能掉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是很强的。

  记者:作为护理组的副组长,同队员之间有什么暖心的事吗?

  王艳军:这些护士年纪都不大,还都是孩子,但是到了这里就要承担很多工作。我是这个群体当中年龄最大的,孩子们有什么事都愿意同我商量。前几天,有个孩子情绪有点低落,我问她怎么了。原来,因为刚来的时候不太适应休息了几天,担心再上岗会跟队友们差得太多跟不上。我当时听着特别心疼,我说你放心,等你上班的时候,一定把你安排到你熟悉的组里。还有一次,有个重症监护室的护士腰间盘突出犯了,需要打针,ICU的护士工作强度大,几乎个个都有伤病。当时,我刚跟队友卸完2.4吨酒精,就立刻去同济医院帮她取药。那天武汉天气特别不好,刮着大风,下着雪,大风把路边的广告牌子和树都吹倒了,风雪吹得我眼睛都睁不开,每走一步路都很艰难,好不容易顶着风雪把药取回来,发现里面没有针头,我只好又折返去了一次。当我把东西交给她,她忽然从后面抱住了我,说:“王老师,我必须抱抱您。”我关心他们,他们也关心我。我们平时都是自己去取专供的水,我总是忙得忘取,后来我发现每天我的门口都会有两瓶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谁放的。孩子们有一天跟我开玩笑说,等回去了要给我送锦旗。他们每个人都不容易,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都照顾好。

  记者:到这里后,同当地人接触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王艳军:很多事情都很让我感动。住地这么多人就餐是个大问题,宾馆为我们实行分餐制,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刚来的时候需要搬运物资,同济医院的职工就主动来帮忙,对我们说:“感谢你们大过年的这么老远来,不用你们搬,你们休息就好。”我们住地附近的居民,看见我们都说,非常感激你们能来。有一天下夜班,孩子们去楼下小超市买东西,临走老板装了一大兜子零食,说:“谢谢你们,把这些零食拿去给大家吃吧。”我去药店买药,工作人员会送个牙膏或者香皂,对我说,他们就是想表达一点心意。我们住的地方叫蔡甸区,区委领导来看望我们,给我们带的指甲刀,指甲刀是各种颜色和样式的,看出来他们是跑了很多地方为我们买的。那时候就感觉,没有什么吉林人、武汉人,我们就是一家人。

  记者:第一次跟同济医院的老师合作,还顺利吗?

  王艳军:我们合作得非常好,不光是患者对我们心存感激,他们的医护人员也一样,他们说,真的感谢你们能来。跟我们一起工作的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很多不是呼吸科专科的,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常说的就是,这件事情我们搞不定,吉林人能搞定!他们不仅对我们的工作特别认可,我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这样一个大家共同战斗的经历,真的挺难得的。

  记者:疫情结束后,您最想做些什么?

  王艳军:疫情结束,我最想回到同济医院看一看它真正的样子,大家都说这个医院很漂亮,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全貌,我们每天走的都是特定通道。我想看看它作为一个普通医院的样子。我相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一天不会太远。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李开宇)

  专题: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关注吉林省新冠肺炎疫情

  专题:复工复产吉林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