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十月,伴着秋日的清凉,记者沿着鸭绿江畔驱车行进在集安市上活龙村的田野乡间。金黄的稻田远处,一座石砖楼房映入眼帘,这就是采访的目的地——通化公安边防支队机动一中队。走进营区,两道从楼顶顺下的条幅格外醒目,清晰地印着“迎接十九大、忠诚保平安”字样,一种威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机动一中队是一个四方大院,整齐的树木、洁白的营房、飘扬的国旗,彰显着新时期军队的现代化和人性化。王俊是该中队中队长,2014年任职至今,见证了几年来中队的发展变化。

  谈到初来部队的感受,王俊感触颇深:“这里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晚上静的连眨眼皮都听得见。夏天蚊虫不绝,冬天钻井取水,热痱子、冻疮等等,官兵们都习以为常了。”

  面对眼前山清水秀的美景和温馨舒适的营房,记者很难想象官兵们曾经艰苦的生活。王俊接着说:“现在可比四、五年前强太多了。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洗澡,平时执勤训练出汗多,夏天还好,冬天没有热水就只能简单擦擦,水真的太凉了。”

  几年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支队在强军思想引领下,致力于加强基础保障,先后为各级部队配备了热水器,建成了浴池、洗衣房,彻底解决了官兵生活条件落后的“老大难”问题。

  同时,官兵执勤装备日趋现代化,科技、实战、适用的多元化配备,推动部队战斗力明显提升。据前勤班长李进介绍,如今的装备种类多,不单纯指向作战,还融入了许多人性化配置,如手套、防风镜、便携防弹衣等等。“从前携带装备,夏季闷热、冬季寒冷,不仅要高度集中精神,还要忍耐各种身体不适。现在装备舒适、操作性强,有利于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战斗力既体现在行动上,更熔铸于思想中。机动一中队三面环山,一面是村庄。从前,官兵们在执勤训练之余,除了打打球、聊聊天,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几年来,在“文化强警、文化育警、文化惠警”的积极倡导下,机动一中队先后建成文化俱乐部、网络学习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齐全的文教场所,积极推广战地文化、荣誉文化、红色文化等,改善官兵文娱生活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丰蕴的“精神食粮”。

  站在新起点,官兵们满怀希望、信心十足。“我们要把喜迎党的十九大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练兵备战的不竭动力,用实际行动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一定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官兵们对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满怀期盼。

  记者 王子阳 通讯员 郑博文 张若冰

  (来源:城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