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参花怒放小康路

  ——抚松县万良镇蹲点采访见闻

  盛夏时节,一走进抚松县万良镇,人参的气息便似乎从周身的毛孔渗入体内。

  这座藏在大山里的小镇,从区域面积来看,是个弹丸之地,但从世界人参版图来看,它举足轻重。

  重在哪?单说这里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其年交易份额可占全国80%,占世界70%。尤其是近年来,当地全力打造“人参特色小镇”,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掀开了特色产业的新篇章。

  且让我们一道捋着万良人参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解锁当今万良人参的发展密码。

  直面阵痛:打造一座市场,万良走向世界

  此时造访万良,并不是最好的时节。

  倘若时间错后两个月,人参交易进入旺季,整个小镇将涌动巨量的财富。

  届时,万良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将集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在这里,没有电子牌价,没有支票,没有合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原始交易的市场,它所成交的人参价格,却被看作国际市场价格的晴雨表。

  “5排车道,三进两出,满载人参的大车一辆接着一辆,通宵达旦。去年的人参销售旺季,一天的交易量多时能达到300万斤……”镇党委书记李斌的描述令人咂舌。

  如此火爆的亚洲最大人参交易市场,却是30多年前被“逼”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末,省内的人参市场放开,价格战、包装战、冠名战硝烟四起。万良镇的参农们一下子懵了,吃惯了计划饭,一下置身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他们变得手足无措。

  于是,出现了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的惨淡画面——参农们摆起了小摊儿,堆成小山的人参卖成了萝卜价。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万良人欲哭无泪。怎么办?

  当时的镇政府班子有思路:建交易市场,统一规范管理,逐渐形成集散地,让市场稳定有序。

  思路是好,干起来不容易。

  同周边乡镇相比,万良镇的人参栽培历史、面积规模以及地理位置,近不如附近乡镇,远不如其他县城。

  但万良人思来想去,别无出路,只有横下心去干。

  1992年,万良人参交易市场启动,虽是雏形,但有统一管理的交易场所,市场相对稳定有序了,参农心里有了谱儿。

  此后,几届班子一以贯之,投放89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人参市场,日臻完善。到现在,万良的人参市场吸引了省内各地和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客商,人参制品销到了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