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启程出发,其中,有一支队伍的出征方式有所不同——32名队员、5辆医疗车,2000多公里的路程,人停车不停。这支“自驾”队伍就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近日,记者与救援队队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务部主任亓玉伟进行了连线。

  记者: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吧。

  亓玉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2016年5月成立,是目前我省唯一一支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现有救援车辆9辆,相关设备60余台,常备队员100人左右,包括急诊内、外科,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脑外科,心内科等相关学科。近几年,我们定期组织演练,并参与了省内多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车载系统与帐篷系统连接后成为机动性强的“方舱医院”。简单来说,“方舱医院”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影像学检查、临床检验等多方面救治检查功能,机动性好,部署快,环境适应性强,可以连续48天在野外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了平时的定期演练和经验积累,对于这次完成支援武汉的救援任务我们充满信心。

  记者:这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是怎么构成的?

  亓玉伟:这次我们一共集结了32名队员,包括19名医生护士以及13名后勤保障人员,清一色由男同志组成。他们分别来自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急诊科、检验科、胃肠内科、放射线科、后勤管理部等相关科室。这次派出了5辆医疗车,分别为检验车、影像学检查车、能源保障车、宿营车和生活保障车。

  记者:到达武汉后,救援队在哪里进行工作?工作内容是怎样的?

  亓玉伟:我们队伍是在武汉市江汉区武汉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开展工作。医学救援队到达武汉后,大家没有一刻停歇,先是参与了方舱医院的前期筹建,之后经过培训正式进舱开展轻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我们的医护工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初步评估每个患者病情;二是迅速开展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的检测;三是进行影像学检查。通过以上评估和检查进一步确定患者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重点病人还要重点监护。同时通过病人的临床症状,结合定期的化验结果和影像,针对病情有好转的患者,建议进行核酸检测,制定出院计划。

  记者:目前方舱医院内有多少患者,大家的状态怎么样?

  亓玉伟:这个方舱医院目前一共有1546名轻症患者,我们队伍负责的区域内有136名。大家的精神状态都很好,十分配合治疗。武汉的市民们也都很热情,常常问我们吃没吃饭,休息得怎么样,大家听了心里暖暖的。这些天有很多患者已经达到了出院标准,陆续回家隔离,看到他们,我们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记者:目前救援队的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吗?

  亓玉伟:我可以很自豪的说,这是一个特别团结、特别能战斗的集体,队伍里的小伙子们都是好样的,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麻烦当地政府。前期队伍物资不完备时,我很担心队员们的个人防护。为此,大家根据方舱医院的特点进行了多次研究,制定了具体工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医生护士进舱出舱时,都能1对1互相监督,互相检查,穿脱好防护服,可以说是队员们共同努力克服了困难。现在有国家和省里做我们坚强的后盾,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整个队伍的生活物品、食品、防护用品等都很充足。

  记者:您到武汉工作一段时间了,能分享一下参加这次支援任务的感受吗?

  亓玉伟:我曾经看过一句话:身着白衣,只为守职。作为本次救援队伍的队长,我多次被感动,甚至落泪。在这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们那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和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我们2月6日刚到武汉市,早上7点全队就冒着大雨开始物资搬运登记造册,3车厢物资的卸载和搬运,32名队员整整忙了两个小时。雨越下越大,气温骤降,队员们冒雨搭建起野外帐篷,为医护人员穿戴防护服提供场所。简易的野外帐篷上面没有挡雨瓦片,一层防护衣还没穿完就已经被雨水打湿,临时帐篷离污染区只有十几步的距离。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影像学移动DR检查车和临床检验车也是在其他救援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第一个进入污染区开始工作的,并成为后续队伍的指导和借鉴。这几天武汉风雪交加,我们的后勤保障组队员顶风冒雪,连夜帮我们把帐篷重新加固,全身都被雪打湿打透也毫不在意……真的,前方的每个人都是“战士”。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胜利凯旋!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张鹤)

  专题: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关注吉林省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