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有东北虎豹长啸山林,西部有白鹤翩然起舞,中部有梅花鹿奔腾原野。近五年,我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开展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深入落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由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显示,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935.44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达2000.95亿元。这标志着,我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林业生态保障功能显著提高,绿水青山正在成为给群众带来幸福的“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 扩大绿色空间

  近年来,我省推进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西部生态经济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三大板块”建设,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部农防林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展开,稳步推进系统性生态修复。2013年以来,我省实施西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40万亩,为向海、莫莫格、波罗湖等重要湿地补水6亿立方米,西部地区湿地水覆盖面积增加了15.8万公顷,形成集中连片、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在东部长白山开展森林小镇创建、裸露山体治理、绿美示范村屯创建等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工程,东部长白山区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在中部地区全面开展农防林更新改造,共完成农防林更新改造11万亩,建设起了第二代高标准的防护林,为保障我省农业稳产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新贡献。到2016年末,全省森林面积达到819.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3.9%。

  生态保护 夯实绿色基础

  十二五期间,吉林林业通过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林地清收还林、坚持抓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保护森林资源、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和生态建设成果。从2015年4月1日开始,我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是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宣告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已经结束。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省林地被改变用途的问题日益突出,全省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面积高达80多万公顷。2013年10月,省政府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多年来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依法收回,用5年时间将清理收回的林地全部还林还草还湿。目前,全省已清理收回林地79万公顷。截至2016年末,全省累计还林32.3万公顷。

  坚持警钟长鸣抓森林防火,我省是全国唯一实现了连续3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省份,成为全国森防战线的一面旗帜。另外,通过长期坚持实施全面禁猎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我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增长。从2005年开始,省林业厅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在吉林境内联合建立了一个全覆盖、全要素、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平台,覆盖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长达十多年的监测和研究表明:在我省东部地区及周边,生存着中国野生东北虎豹可繁殖种群,成为中国东北虎豹恢复的唯一种源。在2012至2014年期间,在我省共监测到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包括多个东北虎家庭和东北豹家庭。在莫莫格湿地监测到的白鹤数量最高年份曾经达到3840只,约占该物种世界种群的90%以上。全省梅花鹿、马鹿、狍子、野猪等种群数量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增长,原麝、紫貂、中华秋沙鸭、黑熊、棕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都经常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林业产业 绿色转型发展

  吉林林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在“十二五”期间,林业产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大力实施林业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突出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森林景观黄金旅游节点。2016年,全省森林旅游收入132.47亿元,比五年前增长75.67亿元。林业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级林业产业协会及专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已达到上千个,入社农民职工7.8万户,带动就业24万人。

  智慧林业建设开局良好,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率先启动林业卫星发射和应用等工作。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第一颗“吉林林业一号”冠名视频卫星已于2017年1月9日发射成功。我省成为拥有林业专属卫星第一省。全面启动林业立体化感知网络和生态保护物联网建设。启动实施国有林管理现代化局省共建示范项目建设。2016年9月23日,国家林业局与吉林省政府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记者 魏静 韩玉红

  (来源:城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