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的大地孕育新的生机,成功脱贫的群众已开启新生活。

  近年来,吉林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抢抓发展的脚步走得扎实稳健,一路留下铿锵足音。

  统筹谋划开方子

  吉林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精准推进。各方力量积极行动,迅速形成同心协力的扶贫格局。

  “一个机制”推动“规范运行”。吉林市建立“四个理清”工作机制,理清职责、措施、标准和流程,确保职责明确、措施精准、标准具体、流程清晰,解决了脱贫攻坚“怎么管”“管什么”和“干到什么标准”的问题。

  “一个行动”提升“基础工作水平”。吉林市开展“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宣传到心、记录到位”的“五到”精准化推进行动,制作了基层基础工作“三个模板”,组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组,有效解决了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不规范问题。

  “一个模式”促进“责任落实”。在磐石市探索推行“党群联建扶贫田”模式,通过村集体“出资”“出土地”与域内农业龙头企业等合作,由党组织牵头,组织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全市共有扶贫田1560公顷,覆盖8064户11926名贫困人口。

  创新载体破壁垒

  “一部手机”实现“数据化管理”。吉林市有贫困村上百个,贫困人口数万人,单靠人力很难实现精准管理。为此,吉林市在全省率先研发了吉林市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系统。只要通过手机APP,全市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包保帮扶部门信息和日常工作动态,都能一目了然。

  “一支队伍”强化“外脑帮扶”。吉林市组建了市县两级“智囊团”和“乡土专家”、产业指导员服务队,加强针对性指导和“一对一”服务,为贫困村“把脉开方”,把好扶贫产业技术关。吉林市农科院成立由20多人组成的专家智囊团,深入贫困村,研究发展“一村一品”,走进贫困户,逐一论证脱贫项目,深受欢迎。

  “一个活动”聚集“社会力量”。吉林市开展“携手扶贫”活动,推进“龙头企业+金融+贫困村”“富裕村+金融+贫困村”“公司+金融+贫困户”3种扶贫模式,24户企业携手62个贫困村,14个富裕村与贫困村结对发展产业。康琪米业2015年入驻永吉县万昌镇新立村以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精准扶贫,通过签订优质水稻订单,促进周边农户每年增收80余万元;同时还为订单户提供无偿指导,低价供应农资,使每个贫困户每年降低成本约1500元;他们还每年拿出7万元,用于贫困户差异化分红。

  统筹战“疫”和脱贫

  去年5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吉林市出现反弹时,吉林市统筹战“疫”和脱贫,克服困难,确保了各项“硬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为确保贫困户家庭学生上网课,为535人发放免费流量卡,送去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保证他们不停课不停学;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如期完成,全市118个乡镇卫生院和1345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了“有终端、通网络、能报销”;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加大物资保障和人员投入等方式,有效克服难题,如期完成了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任务。

  吉林市实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行动,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监测人口和边缘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行动,针对难以治愈患者,因人施策及时救助救治,还为1392名不能到机构评残的贫困残疾人及时免费办理残疾证;实施政策性保障行动,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体共68.4万人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014万元;实施法律援助行动,为贫困人口累计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共2500人次。

  吉林市通过开发岗位安置一批,其中政府性公益岗位安置1500人,光伏扶贫专岗安置6607人,扶贫特岗安置799人;通过扶贫载体吸纳一批,建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自主创业服务一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25万元,带动1073名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通过劳务输出转移一批,使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

  (来源:吉林日报 李婷 姜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