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广袤黑土地,绿油油的成片玉米田,这是7月盛夏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农田中随处可见的景象。通过让秸秆还田,减少土地裸露等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措施,农安县趟出了一条“用养结合”的路子,让原先肥力下降、土层变薄的黑土地转变成如今的沃野良田。

  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所辖区域内耕地面积2642万亩,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5.87%。加强黑土地保护,稳定和提升黑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长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农安县陈家店村的玉米地(新华网 井溢 摄) 农安县陈家店村的玉米地(新华网 井溢 摄)

  7月23日,记者随“保卫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采访团来到农安县陈家店村。只见田地中大豆长势旺盛繁茂,玉米也愈加茁壮翠绿。该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党委书记付升学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全村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合实施秸杆翻压还田、堆沤还田、增施有机肥、玉米大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等黑土地保护技术,不断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事实上,近年来长春不断加大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支持力度。2015年-2017年,农安县与榆树市、公主岭市率先进行第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每县每年实施面积10万亩,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3年的原则,累计实施面积90万亩(实际保护利用面积30万亩),每县三年7500万元,总投资2.25亿元。如今,长春市又继续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督促各县(市)区深入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和气候特点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使保护性耕作落到实处。2018年至2020年,推广面积分别达到384万亩、401万亩和750万亩。2021年计划完成保护性耕作任务1024万亩,春季播种期间,全市约有4489个作业服务组织参与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共出动免耕播种机械9100台,实施玉米免耕播种1057万亩。

  “这种保护性耕作的措施,通俗地说,就是能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养,减少养分流失,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付升学说。

 农安县陈家店村大豆田(新华网 井溢 摄) 农安县陈家店村大豆田(新华网 井溢 摄)

  要让黑土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科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农安县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着力破解秸秆焚烧问题,推广以秸秆覆盖为主要技术路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形成了“搂草归行、免耕播种、药剂防治、深松施肥、机械收获、科学储运”的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农安模式”,破解了免耕播种和深松作业中拖堆、堵塞和苗期地温低等难题,有效解决了黑土地长期翻耕、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侵蚀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让黑土地真正“肥”起来、农民兜鼓起来。

  据付升学介绍,陈家店村原有农机200台套,今年又花了500万左右的资金,置购了一些现代的播种设备,还有一些收割设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产能。

  为了实现黑土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吉林省颁布实施了国内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每年7月22日设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建立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了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总结形成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3种区域保护模式,探索建立吉林黑土地保护10大技术模式。

  据了解,下一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还将在农安陈家店村推广示范秸秆饲料化养殖牛羊这一技术体系,并重点推广秸秆酶化、混贮等创新性技术,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利用率,将秸秆的废弃物转变为有机肥料,进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为土壤保育提供技术支撑。

  付升学告诉记者,通过与研究所一起研究黑土地的保护项目、免耕技术以及种养殖一体化项目,最终目的是达到将黑土地的饭碗牢牢捧在百姓手里,将传统农业逐渐向科学化种植的方向转变,让土地更肥,农民更富。

  (来源:新华网 记者:孙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