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冷水下的“热”产业

  ——从临江市金鲨合作社管窥吉林省冷水鱼现代化养殖

  台风“美莎克”过境吉林时,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大山脚下,肖志国正穿着棉衣,为杂色杜父鱼清理食物残渣。

  临江市金鲨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老唐被暴雨惊醒,他套上半袖冲向鱼场进水口。此时,既不能让树枝堵住泉眼,导致泉水断流,又不能让山洪漫灌鱼池。

  深山简居20年,在专家肖志国的帮助下,老唐的合作社如今已经拥有10多种珍贵的冷水鱼品种,正逐步走向规模化、现代化。

  科研先行 打破产业化技术壁垒

  冷水鱼,常年生活在水温低于20℃,水质清澈,溶氧含量高的山区流水水域,属于绿色无污染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被誉为“水中珍品”。目前,吉林省对冷水鱼的养殖,已从过去虹鳟鱼单一品养殖逐步发展成为虹鳟、细鳞鱼、哲罗鲑、花羔红点鲑、美洲红点鲑、鸭绿江茴鱼、马苏大麻哈鱼等多品种养殖,近些年又引进高档冷水鱼三倍体虹鳟(三文鱼),并逐步向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

  清澈的泉水,通过地下管道源源不断流进杜父鱼幼苗的水槽里。9月,正是新一批杜父鱼幼苗重要的“开口”期,选择合适的“开口”食物,对杜父鱼的人工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极为重要。肖志国为它们选择了刚刚孵化的“幼虾”。

  杂色杜父鱼是典型的山涧激流冷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温较低、溶氧含量较高、底质为砂砾或卵石的山谷河流的中上游及其支流。近几年,因其生存环境萎缩,繁衍遭受严重威胁,种群数量锐减。2015年,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肖志国刚刚结束上一个科研课题,便急匆匆赶往错草村。从此,在大山脚下,一住便是6年。目前,吉林省对杜父鱼的繁育和规模化养殖的研究,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不仅仅是杜父鱼,吉林省近年来以科研为先导,自主创新,推动了冷水鱼的产业发展。2003年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的“细鳞鱼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为细鳞鱼等土著冷水性鱼类规模化养殖摸索出有效途径。随后开展的“美洲红点鲑生物学及实用养殖技术研究”“名优土著鱼类品种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鸭绿江茴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等均为冷水鱼的养殖推广提供了技术示范。2012年以来,在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农业大学及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围绕名优冷水鱼多个品种,开展了繁育养殖关键技术以及鱼类饲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越冬管理等技术攻关,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研究成果,制订了相关的地方标准,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吉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体系。

  冷水鱼科研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为吉林省冷水鱼养殖业发展走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吉林省的冷水鱼养殖从规模、技术、产量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