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抗日的陈翰章父子

  在东北抗联的历史上,兄弟一起参军、父子同上战场的事例有很多,这些举家抗日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勇赴国难、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被誉为“镜泊英雄”的陈翰章与他的父亲陈海同心协力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坐落于敦化市的陈翰章烈士陵园。坐落于敦化市的陈翰章烈士陵园。

  1913年,陈翰章出生在敦化县半截河,从小家境殷实。父亲陈海39岁得子,加之陈翰章又是这个家庭中三代单传的“独苗”,所以备受家人的宠爱。陈海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在陈翰章3岁时就送他到大舅家中认字读书,从8岁起正式送入私塾读书。天资聪颖的陈翰章在学业上进步很快,在他12岁时,父亲又把他送进了敦化县城的西式小学堂读书。14岁时,陈翰章考入了敦化县传播爱国、进步思想的大本营——敖东中学。中学时期,从小在父亲朴素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的陈翰章,积极地投身到了学生爱国运动当中,担任校刊《敖中》的主编,还成为校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领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陈海对儿子给予支持和鼓励,他深信自己的儿子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陈翰章的父亲陈海旧照和陈翰章遗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翰章投身抗日武装斗争,逐渐成长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中独当一面的重要将领。也就是从陈翰章参加抗日开始,日伪军警特务为了抓捕他,时常对陈海进行殴打、迫害。1935年秋,敌人再次将陈翰章的父亲逮捕,以对乡邻进行“连坐”为要挟,逼迫他到游击区把儿子找回来。陈海经过艰辛跋涉,终于在宁安县的大山里找到了分别数年的陈翰章。陈翰章了解到父亲受敌人威胁前来劝降的情况后,和父亲商量对策。最后决定,以断绝父子关系为借口,帮助父亲摆脱敌人的骚扰,为了使敌人相信,陈翰章还把父亲的棉袍脱下来挂在树上,用手枪打了几枪,以表示自己抗日到底,不接受任何人劝降的态度。

  在后来的抗日活动中,陈海为了支援儿子的斗争,常常带着变卖家产得来的钱,偷偷潜入游击区,送到陈翰章的部队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表达着对儿子抗日救国事业的坚定支持。为了避免敌人对自己时常变卖家产的怀疑,平日里陈海把自己“伪装”成一名赌徒,总是打着出去赌钱的旗号,携款离家。为了父子共同的抗日事业,宁可背负“不务正业”的骂名。1940年末,陈翰章壮烈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2014年,陈翰章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陈海和陈翰章父子间的相互鼓励、支持,成就了东北抗战史上的佳话,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是红色家风背后深沉的爱国情怀,他们所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有关优良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廉洁吉林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