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高中理科班的杨云(化名)开始了自己周折的留学之路:先是考取美国一所排名前50的大学,但只读了一年就因不适应而退学。随后,她又被送到澳洲攻读商科,可这次也仅是待了一年多就再次回国。如今7年过去了,已经在沪上一所高校读大二的她并未死心,而是又一次准备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对于杨云这种“有些极端”的案例,专家提醒,青少年学生身心不够成熟,一下子被置于完全陌生和自由的环境中,很容易不适应,带来的损失可能一生都无法弥补。
第一次留学 憧憬的留学生活并不如意
2007年,正读高三的杨云总体成绩可圈可点,物理成绩尤其优秀,唯一对数学不是很感兴趣。临近毕业时,杨云突然有了出国读本科的念头,“既有逃避高考的心理,也觉得在国外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于是,毕业后她花了一年时间提升英语,考托福、SAT等,随后申请了四所不错的美国高校,居然都被录取了,甚至还拿到了其中一所的奖学金。杨云选择了其中一所排名最靠前的高校,“它是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以理科见长”。而在专业的选择上,她听从了亲戚的建议选择了工程专业,“亲戚认为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错,而且到时也可以帮我介绍工作”。
2008年,杨云来到美国,开始了憧憬中的留学生涯,但现实并不如意。到了学校她才发现,由于事先没做足功课,没能在开学前就上网把课选好,导致一些热门或较容易的课程早已爆满,自己只能硬着头皮选那些对大一新生来说颇有难度的课程。
身在异国,孤立无援。杨云又自幼内向胆小,一直是依靠妈妈做决定、打理生活。在美国的学校里,她上课找不到教室也不敢向旁人问路,只能一间间去找;在社交上,她是“慢热型”,没有可以交流求助的对象;数学课虽然开始内容浅,但进度很快,老师两三周就把杨云在高中学过的内容都讲完了,接下去的内容是全新的,这让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杨云压力更大了;此外,虽然杨云英语不错,但大量的专业术语让杨云听得云里雾里。
除了学习上的不适应,杨云在社交上也颇不如意:有一次,她受邀参加隔壁寝室的派对,因为没有听懂同学的提问,答错了话,引来哄堂大笑,这让她觉得前所未有的尴尬。渐渐地,让杨云不敢去上课,甚至不想走出宿舍。“那时整个人特别自我封闭,甚至去看过心理医生”。无奈之下,她暑假回国时向父母坦陈心迹。父母很理解女儿的心情,他们提议杨云休学一学期,或是换一所普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