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31天,总行成超过3万海里,3月12日,搭载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顺利回到上海,圆满完成各项考察工作。3月14日下午,第35次南极科考吉林大学科考队的师生,在吉林大学举行了媒体见面会。

  此次,吉林大学共派出6人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张楠就是其中之一。算上这次,他已经是第5次赴南极科考了,可以说有着丰富的经验。而这一次的科考对于吉林大学科考队来说,意义更为特殊。他们将“极地深冰下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带到南极进行应用。这套中国极地钻探装备,是由吉林大学自主研制的。此次钻探的地点位于中山站南约12公里的南极冰盖上,经过一系列的组装和调试后,在今年1月23日正式开钻,并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岩芯。

  冰芯,指取自冰川内部的芯。由于气温低,积雪不融化,一年年的积雪变为一层层的沉积物,从底部往上逐渐形成冰层,越向上则年代越新。冰芯记录着过去气候环境、自然变化的信息,和过去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所以冰芯也被称之为是时间的容器。张楠告诉记者,因为南极是一个非常纯净的大陆,没有人类的打扰,通过对冰芯的研究,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地球循环、火山活动、生物活动与植被演化等,得出更为精确具体的数据。获得冰下基岩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冰下地质构造、冰下地质环境等信息。可以说钻探技术以及获得冰下基岩和冰芯,就是获得打开南极世界大门的钥匙。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他们有十足的信心克服任何挑战。

  刘昀忱,是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极地研究中心的工程师。这是他第一次去南极实地科考,在接到任务之前,刘昀忱的妻子已经怀有四个月身孕,得知丈夫要赴南极科考,妻子虽有不舍,但还是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一再嘱咐他安心做好科研。90后博士研究生李星辰,同样也是首次参加南极科考,在出发前他对极地的美景也曾心驰神往。而真正抵达中山站后,恶劣的环境让李星辰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队员们都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

  虽然困难重重,辛苦劳累,但在南极科考的日子却是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据了解,自2011年起,吉林大学已经累计选派26名师生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2011年至2017年,吉大师生连续参加了南极昆仑站的相关科考任务,未来吉大师生还将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