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海报《光》海报

  11月的电影院新片里没什么“大片”,更偏向于文艺的现实主义题材里,各有各的人性光芒。

  电影《光》围绕着两兄弟的故事展开。“光”其实是哥哥文光的名字,27岁身患自闭症的他个性敏感、不善与人交往,但天赋异禀。弟弟一直设法帮助文光找到工作。然而,文光屡次搞砸面试,闯祸惹麻烦,弟弟气愤又无奈。直到有一天,弟弟听到哥哥房间传来的音乐声,才发现哥哥的音乐天赋一直默默闪耀着。

  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导演郭修篆的亲身经历,是他与自闭症哥哥郭修锴之间的真实故事。导演通过电影,记录哥哥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故事。而除了兄弟之间的相依为命之外,父亲的缺席,母亲的早逝,都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处境异常艰难。但电影却不是想象中那样的沉重,反而有一种相当明快的气质,明快得单纯而悠扬。

  马来西亚电影在内地银幕上鲜见,而《光》这样对于青年华语电影创作,也是一个极好的图谱补充。《光》曾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是一部电影处女作。但影片中表现的成熟度已经十分令人赞叹,镜头调度和剪辑节奏的纯熟,视听上虽然会有过满之嫌但也都的确都用得漂亮。

  剧作上,《光》其实非常简单明确——哥哥遇到的障碍(自闭症找工作难的困境),哥哥找到新任务(想买钢琴买不起,发现不同款式的玻璃杯能创造出音乐),哥哥任务受到阻碍(兄弟冲突争执,哥哥出走),任务达成,兄弟和解。这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用一条非常明确的主线,串起兄弟间相爱相杀又难分难舍的关系。如果这样拎出来讲,仿佛会有那么些直白枯燥,但观看电影的过程,又是能够让人十分投入共情的。

  一方面缘自生活的亲身经历令影片细节真实丰富,哥哥独特的语速语感,也赋予电影一种奇特节奏,那种语速快得自带抑扬顿挫,一句话说得话尾追着话头的方式,好像也催赶着观众跟着他的情绪和思维走似的。另一方面,因为哥哥的天赋在于拥有绝对音感,音乐就成了重要的情绪表达手段,混着着各种材质敲击和鸣的叮叮咚咚的协奏曲,音乐和打光外化了哥哥斑斓的内心世界,光灿灿暖融融的,虽然美得有些粉饰自闭症患者所面临的困境,但只和主人公相处这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有权选择让观众看到某个陌生世界的专属部分。

  当然某些部分的处理是过于简单粗暴的,比如从一开始弟弟发现哥哥搜集玻璃杯的时候,以及因为偷窃行为被辞退的时候,他都没有对哥哥的行为和目的表达过一丝一毫的好奇;而在兄弟矛盾激化之后,又过于直白地去追问和后悔自己对哥哥的了解不够。又比如兄弟争吵的时候,弟弟的种种不满和压力,从小到大所背负的难堪,全部是一股脑通过语言和台词的方式吼给观众;以及最后回想妈妈在临终对弟弟要“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的嘱托,多多少少都会让人有一种突然切换八点档电视剧的即视感,虽然的确拉满了情绪这张弓,但同时也在卸掉之前累积的某种张力。

  好在瑕不掩瑜,导演还是给出了许多属于电影化的处理。兄弟俩的戏份是电影里是势均力敌的。哥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他的主观视角出发,镜头所呈现出的质感和弟弟视角里是两种气质。色调有冷暖的对比,镜头的运动也有动静之分。事实上,这也是这个以及世上许多关于自闭症家庭不幸遭遇的写照,“正常”的人也许承受更多的痛苦和艰难,他们必须坚强、必须包容,咬牙让自己不崩溃地去负担那些更难的部分,无法抱有幻想。

  电影里没有坏人,大部分没有让哥哥得以顺利工作的人是社会真实的样子,没有刻意歧视弱势群体,也尽量保持善意和尊重,但哥哥的表现的确会给他们的营生带来影响,有所顾虑都是正常的反应。导演没有脸谱化地去处理某种歧视和对立,在这样的题材里已是难得。

  至于困境的解决,最终依靠弟弟在哥哥终于组装成了一件乐器证明自己的“成果”中达到某种和谐美满,哥哥的天赋异禀也令他能够胜任一份钢琴调率的体面工作,这是属于成人童话的部分,也许一部分人觉得这让电影的质感变得太过轻盈,削减了现实的重量,通俗的煽情也并非上乘电影应有的质感。

  这样的挑剔不无道理,但片尾看着导演生活中哥哥的真实记录,同样有着那样单纯的明亮笑容和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洋洋得意,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导演选择了这样的“避重就轻”。

  因为身在其中而深爱着的人,才更明白埋在苦痛里的那颗“糖”到底有多甜吧。

  (郝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