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为舞剧《丝路花雨》拍摄的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海报周兵为舞剧《丝路花雨》拍摄的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海报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列还在运行的绿皮火车,总导演周兵包下了一节车厢,他要重现那个场景:在1977年的冬季,甘肃歌舞剧团的六位编导坐上火车第一次去往敦煌,这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还不知道,他们即将创排出一部伟大的经典舞剧。

  1979年,神秘的敦煌飞天舞姿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时,一度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

  这部经典舞剧名字叫《丝路花雨》,讲述发生在唐代商旅贸易繁盛的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与女儿英娘跌宕起伏的命运、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自1979年首演至今共有4个版本,经历了27代英娘扮演者,走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将近3000场次,观众超450万人次,演出期间,多次在海内外掀起“敦煌风”“中国潮”,创造了中国舞剧之最的骄人成绩。

  火车上,当年的两位编导早已花白头发,他们望着窗外回想当年,镜头平移,由青年演员扮演的“他们”,正在邻座畅想未来,时空在这节车厢上产生了错位,我们有幸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

  2019年5月,在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创演40周年之际,由周兵执导的纪录片《穿越丝路的花雨》同期开拍。周兵带领团队采访了40多位丝路花雨的创作人和各个时代的表演艺术家们,和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起面对面沟通了3600分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4K影像档案。

  片中,火车上那个镜头最后,扮演者站起身走向人物原型,大家坐在了一起,这个打破时空的镜头竟然是周兵在现场灵光一现想出来的。

  “我大概算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来的纪录片导演,也爱看欧洲新浪潮电影,潜移默化的我就把这个画面想了出来。其实大家都反对,觉得纪录片要么就是再现镜头,要么就是口述,为什么要做这种时空交错,看得人很糊涂,觉得很突兀。可我很坚决的用了这个镜头,只是刚开始还没有想好把它放在哪里好,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和纠结,我很高兴你喜欢这个镜头,因为这个镜头还是我全片比较靠近电影化艺术化的处理。”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周兵一边解释了片中这个特别片段的诞生,一边强调说,“虽然这部片子是命题作文,但我不想拍得像命题作文。我希望能够拍出我内心里对它的真实感受。”

  与敦煌的缘分

  《穿越丝路的花雨》播出,周兵被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拍过多少次敦煌了?”

  不管是曾经执导过几乎无人知晓的舞剧《敦煌》,还是拍摄口碑大热的纪录片《敦煌》,抑或是给《读库》撰写的关于敦煌12万字的文章……

  对于敦煌的认知,周兵在《感觉敦煌的声色味》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敦煌是一种声音(鸣沙、宕泉、诵经);

  敦煌是一种色彩;

  敦煌是一种味道;

  敦煌是一种触摸的感觉;

  敦煌是一种心的化现,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表达。

  虽然是苏州人,但他出生在兰州,从20多岁到现在,周兵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做了12个与敦煌相关的文化作品,他认为自己与那片土地的确有着“不可思议”的缘分。

周兵导演与拍摄团队周兵导演与拍摄团队

  对于舞剧《丝路花雨》,周兵也是缘分颇深。舞剧《丝路花雨》首演时,他在兰州上小学三年级;青少年时期,他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这部舞台艺术作品,长大后自己也看过好几遍;他制作的纪录片《敦煌》第八集《舞梦敦煌》专门讲述了唐代乐舞,内容包括舞剧《丝路花雨》的产生及其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目前,他还一直跟拍了两位最年轻的敦煌舞舞者,用另一种讲述方式来展现舞者的世界。

  “你是学历史出身的,对敦煌特别了解能理解,为什么对舞蹈也很痴迷?”记者问。

  周兵笑笑说,“对,我就是很喜欢舞蹈!经常会去看舞蹈,民族舞、古典舞尤其是现代舞,特别喜欢!我说不出为什么会喜欢舞蹈,而且我对舞蹈语汇表现出的各种情感感同身受,可以非常敏锐地接收到舞者们想要表达的那种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