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陆港规划

    内陆港规划

      长春新区国际内陆港是与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综合性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综合货场,为长春新区成为打通东北亚五国陆海联运通道的核心枢纽提供支撑。 依托长春国际陆港和智慧公路港建设,将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打造成“港口后移、就地办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全球领先的国际内陆港和综合物流枢纽中心。 规划至2030年,国际陆港货运量将达到3300万吨/年,将成为千万吨级的货运集散中心,与公路枢纽协同带动跨境电商企业以及专业物流企业的集聚。

  • 航空港规划

    航空港规划

      龙嘉国际机场的战略发展定位——东北亚地区门户枢纽机场 实施龙嘉国际机场提级扩能工程,远景规划三跑道,远景年可承载客运吞吐量60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300万吨/年,全面提升客货运能力,进一步强化新区与国内主要城市及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大城市之间的航线联系,将其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门户枢纽机场。 龙嘉国际机场的区域功能定位——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新区发展的引擎 建设电子口岸中心、海关快件监管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及国际物流信息协同平台等功能性设施,构建完善的一次性大通关体系,带动电商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的集聚,成为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核心增长极,助推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快速融入全球经济。

  • 龙翔国际商务区
      位于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核心位置的龙翔国际商务区集聚人口、产业、科技等各项要素,成为迈向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龙翔国际商务区集会议、金融、创投、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和影视院线等功能,占地约2平方公里。

  • 空港国际商务区
      空港国际商务区依托空港、铁路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空港环龙泽湖优质景观环境,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题,打造国际化、生态型的核心商务区,成为面向世界的重要开放型平台。
      空港国际商务区主要由国际会议会展、事务接待、文化交流、商务金融、展览展示、领事馆等功能组成,占地约8平方公里。

  • 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区
      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区依托东北亚国际内陆港,致力于成为服务于国际物流枢纽的智慧化、开放型商务区。
      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区由联检大楼、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期货、国际结算、互联网金融、东北亚国际物流研发等功能组成,占地约5.3平方公里。

  • 长德服务业集聚区
      长德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干雾海河优质景观资源,打造服务于现代农业和高端制造业的生态型综合服务中心。
       长德服务业集聚区商务中心由商务金融、文化休闲等功能组成,占地约3平方公里。

北方寒地生态之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突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包容共享的规划理念,以高度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要“建设北方寒地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低碳的人居空间】

● 提高用水效率。
● 优化能源结构。
● 实现固废循环利用。
● 降低建筑能耗。
● 倡导低碳出行。
● 建设木结构建筑示范产业化示范区。

【北方寒地生态城市目标体系】

  借鉴同纬度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先进理念,以建设北方寒地生态城市为总目标,通过从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态格局、塑造高品质的宜居环境、建设绿色低碳的人居空间三方面着手,将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健康品质优良、高效绿色低碳的生态城市。

【塑造高品质的宜居环境】

●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建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 通过构建声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优化声环境品质。
●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态格局】

● 加强区域生态空间保护。
● 近域生态廊道建设。
● 城区生态节点营造。

   新区内部交通布局

构建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骨架的新区公交网络,未来新区内将形成由7条线路构筑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目标线网总长度为160公里;建立与对外公路交通体系紧密衔接,通畅、便捷的区域一体化道路网络,远期新区内道路总长将超过1300公里;绿道网络,以绿色为脉,串联整合生态资源……[详细]

  新区对外交通发展将依托总体规划确立的“两港、两枢纽”布局,承接构建联通国际的战略性枢纽和通道这一发展思路,加快区域对外联通,完善和优化航空、铁路、公路系统布局,助力长春打造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新区内部交通发展将构建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区域空间有序拓展,促进区域功能有机组织,将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区。

对外航空系统 将于2030年前适时启动龙嘉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建设,,满足航空客货运发展需求,以航空港……[详细]

对外航空系统

对外铁路系统 未来长春新区将形成由哈大客运专线、长吉珲城际铁路、长哈城际铁路、京哈铁路、长图铁路……[详细]

对外铁路系统

对外公路系统 统筹新区内各层次公路交通联系,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对接,保证新区内外部交通衔接转换顺畅……[详细]

对外公路系统

水系统规划

规划新建净水厂2座,续建净水厂1座,新增供水能力36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用户供水水压保障10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8%以内,努力打造东北亚最高品质饮用水示范区。

海绵城市规划

规划新区内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 按照自然流域划分,分散式高标准建设雨水系统, 协调城市排水管道系统、排涝泵站、明沟暗渠、调蓄水体的关系,有效发挥河湖滞蓄雨洪能力,大面积应用可渗透地面,推广低影响的、生态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综合模式。

智慧城市规划

集约建设,共建共享,建设高速、泛在的宽带网络。逐步完善通信设施建设,实现全区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5%,城市核心区域家庭光纤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重点公共场所无线WiFi全覆盖。坚持三网融合发展,形成适度超前的宽带网络发展格局。

能源系统规划

充分挖潜清洁能源,打造东北亚最佳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区。规划扩建6座、新建21座高排放标准的燃煤锅炉房。在空港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建设区域燃气分布式能源站,辅以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打造100%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区。

综合管廊规划

统筹长春新区市政管线需求,优化管网系统,提升供应保障,打造长春新区重大生命线输送通道。规划综合管廊建设区域,适宜入廊管线应纳入综合管廊,既有管线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有序迁移至地下综合管廊。

防灾减灾规划

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根据城市的抗震防灾需要与寒地城市特点,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防震减灾设施。

空间管控体系

突出底线思维,确定好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三生空间,科学预测发展规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优质增长。同时按照城市单元、生态单元、农业单元的不同类型提出生态环境类的管理控制要求。

规划成果体系

按照“两轴、三中心、四基地”的总体空间结构,将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交通规划等16个专项,重点发展方向、案例参考、占地规模、产业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投资估算、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本地企业资源、招商企业名录、土地指标、生态建设任务、环境管控指标、水资源管控指标等60个核心指标一一落实,将新区发展的经济产业目标、生态保护目标、产业招商等目标进行单元化空间落位,建立起涉及28个部门、54 项规划、1200 个图层数据,方向明确、定位准确、内容丰富、边界清晰、层次分明、高度融合的大型空间资源数据库。

一张蓝图

将新区全域城镇、生态、农业3大主体功能区,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等3条管控底线,居住主导区、中心功能区等4类城镇主体功能区,重大交通和市政公用2类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生态等4大类21个功能单元,统一绘制到一张蓝图之上,为一张蓝图干到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