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全面复工复产,无论是研发人员所在的工作室,还是组装人员的“卫星工厂”,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长光卫星成立5年来,先后经过10次发射,成功将19颗卫星送入轨道,“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增至16颗。

  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在前。“我们按要求制定了相关防控应急预案和复工方案,全力战‘疫’的同时,抓好生产。”长光卫星相关负责人说。

  为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长光卫星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详细疫情防控方案。省外或出省职工自到达长春之日起,依照吉林省相关要求按原居住地在家中自觉进行隔离;对于居住在有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小区的人员,要求在家根据吉林省相关要求隔离;体温隔离结束后且身体无异常情况后上报公司自身情况后方可上班。要求职工上班前自行测量体温,如果体温超过37.2℃应及时上报公司并就医;出入公司时所有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体温测量;进入公司人员必须佩戴口罩,除用餐等必要环节外,不得私自摘下口罩;长光卫星在办公楼大厅备有口罩,有需要的职工可以找工作人员领取。正常提供三餐,午餐采取分时段、分桌次用餐方式,午餐由食堂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用餐人员排队领取;进入餐厅,除用餐时外,全程须佩戴口罩,每人一桌,不准交流。长光卫星还根据企业各个部门情况配发消毒液,各部门每天组织员工对本部门办公区域进行喷洒消毒。控疫期间,长光卫星原则上不再接待参观人员;所有外来合作、协作以及洽谈业务人员进入公司须全程佩戴口罩。

  长光卫星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合理安排工作,将疫情对公司影响降到最低。长光卫星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员工总数416人,其中,985高校及中科院系统毕业的博士、硕士超过80%。长光卫星技术团队先后攻克了基于先进光学载荷的卫星设计技术,大口径轻量化空间载荷制造及装调技术,高机动、高精度卫星三轴姿态跟踪控制技术,高速、高信噪比、低功耗成像电子学技术,高动态成像仿真与验证技术,轨道优化设计与仿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具备了整星以及先进光学载荷的研制能力。

  长光卫星坚持打造重资产型公司,出资建设的建筑面积9.73万平米、总投资8.2亿元、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以及航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产业园一期吉星楼已于2018年10月份投产使用。航天信息产业园生产试验区内KM6000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1000立方米混响实验室、20吨振动台以及辐射定标系统等一批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航天信息产业园具备年产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能力,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无人机研发、生产到遥感信息加工、应用的产业集群。

  为进一步加强卫星服务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长光卫星将继续加大卫星研制投入,第一阶段完成60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组网,具备全球任意地点30分钟重访能力;第二阶段完成138颗卫星组网,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重访能力。在应用开发方面,长光卫星将建立“用户导向”型的产品开发模式,在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领域形成业务化的应用,力争把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对地观测服务巨头。

  下一步,长光卫星将加大卫星研制投入力度,保证“吉林一号”卫星高分02、高分03、高分04系列卫星研制和发射工作按计划进行,加快“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保证长光卫星承担的国家卫星项目按规定时间交付;加大遥感应用开发力度,形成丰富的遥感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同时,长光卫星还将继续加强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一期完成国内一流的卫星生产、检测试验平台建设,保障高可靠、高稳定、高性能卫星制造,充分保障卫星研制及创新需求;二期建设分布式厂房,吸引上游光学制造、机械制造、光电传感、测控数传等企业,下游数据深加工及应用开发企业入驻,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无人机研发、生产到遥感数据加工、应用开发的产业集群。

  中长光卫星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风雨过后见彩虹,寒冬过去是春天。创新积蓄的能量将不断释放。

(来源:长春新区新闻中心)